第11部分(第2/4 頁)
好,還要受棍子!”
這種現象也常見於工作、生活中。例如:企業員工常常會真誠地提出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合理的要求,就像唐僧和八戒一樣,他們所需要的是休整而不是放棄,卻通常被企業錯誤地以為是在找藉口或者抱怨,以至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僅不予以理睬,而且還要責難一番,教育一番,解釋一番,不做出接受同理心的積極調整。
如果孫行者理解唐僧是個凡人,理解豬八戒十分辛苦,那麼,他就建立了同理心,他對以上對話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也會發生根本不同。他可能會主動幫助唐僧尋找一處好的安身住所,會主動關心他的小師弟豬八戒,必要的時候還會幫他挑行李,一起開開心心地前進,而不是一個人清高地只顧及自己,還要責怪、打罵他人。
同理心是一種品質,它需要我們放下自我,用心去體驗別人的難處,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我們對別人的理解勢必就加深了,對待別人的態度勢必就趨好了,和別人的關係勢必就更親密了,我們受人歡迎的程度也相應增強了!
(八)個人意識與團隊意識
唐僧獨孤
因為打死了“眼見喜”等6個強盜,孫行者第一次和唐僧爭吵起來(那時,取經隊伍就他倆)。唐僧罵行者:“你的心太惡毒,做不了和尚!”行者見唐僧絮絮叨叨,受不了他的氣,“呼啦”一聲,跑了個無影無蹤!剩下唐僧孤獨一人。
看唐僧是怎樣的反應。只見他點頭自嘆,悲怨不已:“哎,我說他幾句,他就這樣,真是我命苦,命中不該收徒弟,進人口。現在找也找不到他,叫也叫不應他,去就去吧!去就去吧!還是拼了命,自己去西天吧,別靠別人了,自己拿主意吧!”
第二章 西遊成功學思想精要(17)
這樣的孤獨心理何嘗只是唐僧一個人有?“靠人不如靠己!”先輩們早就這麼說了。不過,人生在世,單靠自己,真的就可以嗎?
唐僧的一番話,自然反映了他的苦悶。同時,我們也體驗到他在一個人死撐,他一個人如何去得了西天?
換句話說,一個人做公司、做事業、發展組織,能做得起來嗎?“獨木不成林”啊!
什麼都自己拿主意,不借助任何人的力量,只會一個人死撐,最終獨孤求敗。
個人,永遠不可能遊離於他人之外。在當今團隊化的時代,個人獨孤只會封閉自我,成為團隊的最大障礙,共贏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
過於自我的人,往往忘記大家共同的目的,卻更多地關注個人目的和喜好,結果導致團隊目標無法實現,個人目標也成為泡影。
個人意識背後的潛臺詞是:不情願收斂、犧牲個人意識,害怕承受融入、建立團隊的代價,逃避融入、建立團隊的方法,迴避融入、建立團隊的用心和意志!值得留意喲!
(九)守規與違規
行者喊著打觀音
像行者這樣的人,本事大,破壞力也大。
取經之初,孫行者嚴重不服唐僧管理,和唐僧公開頂嘴對罵,還扔下唐僧,四處亂跑,搞得唐僧沒吃沒喝沒脾氣。觀音菩薩及時給唐僧出主意,建議給孫行者戴上“緊箍咒”,而且還親自傳授口訣。孫行者果然中計,被“緊箍咒”折磨得疼痛難忍。唐僧終於有辦法制服他了。
猴子畢竟是猴子,精明!他知道是觀音的主意,於是喊著要去打觀音。唐僧說:“菩薩也會這口訣,你去也是找死!”猴子這才罷休。
可是,這猴子的火氣還是沒有下去,正找機會報復呢!好不容易盼到觀音來收伏小白龍,找觀音算賬的機會來了。行者大老遠地見觀音來,就叫道:“你這個慈悲的教主,怎麼變著法子害我?”菩薩嘴巴機靈:“你這個馬流,不謝謝我救你出來(出五行山),反而說我害你?誰要你不受拘束,亂來一通,到處闖禍!你必須戴這個,才可以修行好!”說得猴子啞口無言,只得認賬!
在這個自由氾濫的時代,我們隨處可見踐踏規則的情形。當我們遊離於規則之外時,我們有給自己帶上“緊箍咒”的意識嗎?又有多少人曾經給你戴過“緊箍咒”?你是否像行者一樣,喊著要去打“觀音”呢?
不遵守規則,必定為無規則所縛。盲從規則,自然無法理解規則的意義。心中有規則,一切的規則約束都將顯得多餘(孫行者到達靈山後,“緊箍咒”自然消失)!
當一個人不守規則的時候,是該使用定心真言——“緊箍咒”的時候了!社會上,有多少顆心在漂浮不定呢?他們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