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老婆母娘門本姓康
自幼兒我配夫陳世美
秦香蓮我是他的結髮妻房
曾記當年赴科場
他言道中與不中還故鄉……
聽得人毛骨悚然。當年說的話能算數嗎?能嗎?
我不是為陳世美翻案,我是覺得,每個人都是喜新厭舊的,別說你多堅定,面對誘惑,有的人抵擋住了,而有的人,無法抵擋這誘惑。
新人總是比舊人更讓人有愛的衝動,何況他還要借公主奔自己大好前程。這種品質委實不可以學去,可是,他終究只不過一個凡夫俗子,他陳世美不是神,他愛江山,也愛美人,愛那前程的繁花似錦,更愛這手裡動人的乾坤。
《秦香蓮》這出戏,從小看到大,小時愛看鍘了陳世美,那時也叫鍘美案,就愛看包公那正直無私,一副天地間唯我正義的勁兒,黑臉包公,穿袍,戴玉帶,那一段唱總讓臺下掌聲如雷——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她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子良心喪,他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壓至在了某的大堂上,咬緊了牙關你為哪樁?孟廣祿唱得最好,在天津光華劇院看過他演的一次《鍘判官》,亦是演包公,黑臉一摸下來,六親不認,愣把陰間的判官張洪鍘了,我們總夢想有這樣一個人,主持真理,天子都不怕,其實也只是戲裡才有,現實中,不會有人傻到那樣程度。
戲曲篇(2)
現在再看《秦香蓮》,我不覺得鍘了陳世美有多快意,我希望改寫結局,讓他活到老死,也後悔到老死。最好和公主不生孩子,公主還暴烈,公主還把他當牛做馬,他後悔得腸子青了,想起香蓮的好來了,於是偷偷返鄉與香蓮私會……這不是《秦香蓮》了,這是我的小說,我寧願以這樣的結局來演繹這個故事。不必一步到位,惡狠狠到不留半絲餘地,就要殺個片甲不留。
香蓮,她不後悔嗎?
她不心疼嗎?
到底,曾經是自己的夫呀。
曾經有多美,就會有多罪。
所以,如果想看《秦香蓮》,就做好同歸於盡山崩地裂的準備。雖然很戲劇,但現實生活中,最好的婚姻破碎形式往往很脆弱很無力,不知不覺就耗盡了半生光陰。兩個人的婚姻死了,但仍然繼續著,這才是另一種悲哀,比秦香蓮還悲哀,至少,在鍘掉陳世美的那一刻,她應該是快意的。
我情願理解秦香蓮是絕望到了底,所以,愛比死更冷。
西廂記:愛情沉香屑
《西廂記》名字就好。我非常喜歡這個“記”字。有一種唯美的古意,而“西廂”兩個字有一種粉紅的念想,可真好。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這個名字更好,想想,“鶯鶯”兩個字念起來就有一種生動的香,多美妙的名字呀,比雪娥好聽,比湘靈好聽,比桂英好聽,古戲中,兩個女子名字最動聽,一是鶯鶯,二是《望江亭》中的譚記兒。後者更勝。我曾用譚記兒這個名字寫過一本小說,其實僅僅因為喜歡這三個字。
元雜劇作家王實甫,他一生寫作了14個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臺就豔驚四座,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其實事實真的不是這樣。
我們所喜歡的那兩句最忠貞的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之手。在初讀到這兩句詩時我差點淚水漣漣,這是一個對於舊情多麼難以割捨的男子啊,而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才子真的曾經有過自己的鶯鶯,他寫了自己的愛情故事——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他在拋棄掉鶯鶯後不斷地追憶,一邊追憶一邊再尋花問柳,你看,我們無比地相信著男人的痴情,他用最動聽的詩句掩蓋著真相,他哪裡是除卻巫山不是雲,他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呀。
所以,不必對愛情抱有多大希望,人們想象的總比現實要美麗一千倍,最美的東西一定最虛幻,用最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最恰當。
——真真是薄情年少如飛絮。薄情的人到處都是,當時的真情是真的,如今的薄情也是真的。愛情真適合當標本,夾在元稹的詩中讓人在偶爾惆悵時回憶。
一個落魄男子,一個美麗小姐,偶然邂逅於普陀寺,兩個人都害了相思,中間穿插個小紅娘,鶯鶯是美麗的,飽滿的,生動的,是讓男人有想象力的“物”,十個張君瑞也不會是對手。我喜歡張生跳牆那一段,真是顧不得了,美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