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Tube在2007年所消耗的網路頻寬,就相當於全世界在2000年的網路流量總和。
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個網站出現在1995年,當時在臉書上面,我們可能根本找不到幾個朋友,而想要觀看YouTube的影片要不是因為頻寬限制而不流暢,不然就是需要花許多的金錢來滿足頻寬的需求。而當時各式各樣的錄影工具也不是那麼的普遍與便宜,上網的總人口數也遠低於現在的水準,所以也很難創造足夠的影片分享數量來吸引使用者。
所以如果陳士駿或馬克·札克柏格(MarkElliotZuckerberg)早個十年創立YouTube與臉書,很可能這兩家公司就會像當年宏基的平板電腦一樣,消失在歷史當中,因為,當時的產業環境根本無法支援這樣的概念具體化。我們相信同樣性質的公司在那之後一定還是會出現,只是很可能就不會是這兩家公司了。
Gmail跟著時間的腳步前進
上述的案例給了我們一些想法,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或未來的趨勢發展時,應該要將時間的因素納入考量,因為隨著時間的演進,市場與產業的結構也會有所變化,而Google所推出的Gmail服務就是將時間納入考量的產品。
2004年的愚人節,Google釋出新聞稿宣佈要推出電子郵件服務Gmail,並且將會提供1GB的免費空間,這樣的訊息對於當時的電子郵件市場無疑是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當時全球最大的網路郵件供應商是雅虎,它所提供的免費空間只有10MB,等於是Gmail的百分之一,而市佔率第二名的Hotmail更是隻有2MB的免費空間(這樣的容量在現在,連一張高解析度的照片都無法儲存)。雅虎在Gmail推出之後,立刻宣佈將免費空間拉高到100MB,而後也跟進提供1GB的免費空間。
2007年2月,Gmail宣佈將會提供初始值2。8GB的免費無上限空間,意思是說每個使用者一開始會擁有2。8GB的免費空間,而這免費空間的容量將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提升,例如到了2011年底,這個空間已經成長到了7。66GB了。而競爭對手雅虎在2007年5月宣佈電子郵件的免費空間無上限,而Hotmail則是在2009年採行與Gmail同樣的模式,亦即“不斷增長的儲存空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