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3 頁)
家,必然成為中國崛起之下的犧牲者。廉價的中國製品快速地搶佔了東南亞國家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地位,這些國家開始從過去的經常賬順差國成為逆差國,而為了吸引海外資金的注入藉以平衡國際收支,他們必須大幅度的拉高利率,但反而戳破了自己的金融泡沫,讓資金開始大幅度地外流,最後只得以匯率大幅貶值收場。
同樣的問題,2011年中東的茉莉花革命讓許多的獨裁政權因而下臺,新的政權為了改善就業問題很可能會走向全球化的開放之路,此外包括非洲、巴西與俄羅斯這類過去以出口原材料為主的國家,為了平衡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於國內經濟的衝擊,也積極地拓展國內的輕工業,倘若未來這些國家逐漸地成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那麼誰會是那受害者呢?
蝴蝶與龍捲風(2)
三、思考沒有捷徑
建立立體化的思考架構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困難,然而它卻也沒有任何的捷徑。首先,我們該做的就是把前面幾章的步驟運用在每一個思考點上,如此一來,我們就很容易的可以從一個一個的點,延伸出許多的觸角,並且將這些點一個個地連線在一起。
以前面的《新能源法案》為例,該法案造成糧食價格上漲是一個點;糧食上漲必然有人受益,有人受害,這是第二個點;受害的國家會如何因應糧食上漲的問題則是第三個點;而控制糧食價格上漲會帶來什麼效應則是第四個點,只要我們把這幾個點仔細的思考一遍,其實就會浮現出一個清晰的架構。而當我們再把這個架構加上時間軸的因素,構成為一個立體的影象,那麼前述的茉莉花革命、美國在2011年正式成為石油製品出口國這些現象,其實也就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事情了。∫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的“聖馬利亞號”抵達了巴哈馬群島,發現了新大陸。
“如果”當時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現在的世界會是怎麼樣呢?
經常思考這種“如果”的問題,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
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那麼西班牙人就不會在美洲發現大量的白銀,這麼一來,就不會激起其他歐洲國家開啟所謂的“大航海時代”。那些後續因為海外殖民而獲得龐大利益的荷蘭帝國、荷屬東印度公司以及大英帝國的這些海上強權,很可能因為無法取得在海外的資源而敗給了陸上的霸權,而當陸上的強權統一了歐洲以後,很可能因此失去了向海外拓展的動力與野心,那麼新大陸的發現很可能又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
倘若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那麼深藏在臺灣50歲到60歲這個世代人們的心目中,那傳統滋味的地瓜稀飯可能就不復存在。歷史學家克羅斯比(AlfredW。Crosby。JR,1931~)在他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ColumbianExchange:biologicalandculturalconsequencesof1492)中提到,地瓜是美洲原產的植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當成珍寶帶回西班牙獻給女王。到了16世紀,西班牙已經栽種了大量的地瓜,而西班牙在殖民時期又把它帶到菲律賓,明朝的時候再傳入了福建,最後在17世紀透過荷蘭人進入臺灣。
如果沒有哥倫布,現在的臺灣可能沒有便宜的地瓜可以吃。
好吧,也許沒有地瓜吃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但“如果”我們在第五章所說的“陸權時代”沒有在當時快速轉變為“海權時代”呢?很可能不會有英國人用鴉片來荼毒中國人,西方入侵者也不會由海上大舉進攻中國,也許現在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還會是中國清朝,而目前的世界局勢很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藉由這“如果的遊戲”來做大腦體操。
比如說美聯儲究竟會不會推出第三次量化寬鬆(QE3)如果會,影響是什麼?如果不會,影響又是什麼?而從這樣的影響來看,推或不推,哪一種方案對於美國最為有利?那麼,對於美國有利的方案推出之後,其他的國家會受到什麼影響?可能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應對?只要順著這樣“如果”的步驟推論下去,我相信應該會有一幅較為完整的影象出現。
思考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是按部就班的把每一條思考路徑給走過一遍。這樣的過程就像運動選手在鍛鍊肌肉一樣,思考的肌肉也是要透過不斷地訓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