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他成了大清朝的“敵人”
美國西部牛仔們有一句用以時刻自警的名言:“槍聲總有餘響。”
郭嵩燾顯然不如同時代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功勳卓異,聲名遠播。時代的主流難以容他,他也不肯隨俗沉浮。作為洋務運動的參與者之一,他的悲劇在於沒有像上面三位那樣在既定的秩序規則內周旋打拼。郭嵩燾走得太遠了,他向清政府大力推薦的那些西方政治理念和先進管理措施,在閉塞狹隘的天朝官僚們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聞所未聞。他三番五次挑戰天朝秩序的行為,極大地震動了朝野人士的心理底線;而他對落伍的現有秩序的鄙視,也很快招來保守派人士的仇視謾罵。在官場的傾軋和汙衊中,他一生充滿長夜獨行的苦悶與激憤,嚐盡不為人知的屈辱和悲涼。
正當京城上下對他輿情洶洶、十分不利的時刻,他的副手劉錫鴻抓住時機反戈相擊,推波助瀾,羅織罪狀,欲一舉置郭嵩燾於死地。劉在出使英國前就得到清政府中一些大員的支援,暗中監視郭的一舉一動,不斷向清政府打郭嵩燾的“小報告”,列出種種“罪狀”。如有一次參觀炮臺中天氣驟變,陪同的一位英國人將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燾身上。劉錫鴻認為“即令凍死,亦不當披”。當巴西國王訪英時郭嵩燾應邀參加巴西使館舉行的茶會,當巴西國王入場時,郭嵩燾隨大家一同起立。這本是最起碼的禮節禮貌,但劉錫鴻卻將其說成是大失國體之舉,因為“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國主致敬”!中國使館人員參加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的音樂會時,郭嵩燾曾翻閱音樂單,劉也認為這是效仿洋人所為,大不應該。連郭嵩燾不用茶水而改用銀盤盛糖酪款洋人,想學外語等等全都是罪過。他公然詬罵自己的頂頭上司為“漢奸”,更嚴重的罪狀是說郭嵩燾向英國人詆譭朝政,向英國人妥協等等。這些在當時都被視為大逆不道之罪,一旦坐實,連性命也將難保。
鬼使與神差的命運:博弈郭嵩燾和陸奧宗光(6)
事實上是,郭嵩燾在中外關係的新形勢下,開始承認西方國家是與中國為平等之國,並主張用對等的方式與之交往。郭嵩燾在外交活動中,親眼目睹了西方國家的外交禮儀,比如他親見英國海軍船艦升旗、鳴炮、奏樂、停航等禮節,感嘆自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竟然遠遠不如,這更堅定了他的看法:近代西方國家已非蠻夷之國,而必須以禮相待,和平共存。而中國與西洋各國隔絕太久,與近代文明南轅北轍,雙方久深的隔膜需要破冰化解。當郭嵩燾率領的中國使節團出現在倫敦街頭時,這群長袍長辮、奇裝異服的人們引發英國人一片笑聲。英國著名的政治幽默雜誌《噴奇》在一整頁的漫畫中,將郭嵩燾畫成一隻帶辮子的猴子,與英國獅子怒眼相視。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郭嵩燾才主動在陌生的社會環境裡,廣交朋友,留心異邦風俗人情,並參照國際慣例,逐漸接受沿用一些國際間通行的交往禮儀和交往規範,象徵中國已步入國際舞臺,側身列國之林。到英國後,郭嵩燾呈遞國書,對女王行鞠躬禮,女皇亦鞠躬還禮。郭嵩燾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也仿效西方外交禮俗邀宴外國使節,並舉行大型茶會,招待各國來賓,全部西式佈置與招待。他認為“宴會酬應之間,亦當於無意中探國人之口氣,察國中之政治!”郭嵩燾舉止大方,頗得人緣,連為人苛刻的英國自由派政治家格蘭斯敦亦譽他為:“所見東方人中最有教養者”。英國人評價郭嵩燾公使“樹立一高雅適度榜樣”。而外國人在敬重正使郭大人的儀態舉止的同時,都瞧不起言行粗鄙的副使劉大人。例如劉在吃晚飯時大聲咳嗽吐痰,並命他的僕人拿來痰盂,當著客人的面大吐特吐。劉之吃相也極難看,狼吞虎嚥,旁若無人。到香港時,劉的動作又招致港督的討厭,竟扭頭過去不與之交談一語。
由此可見,這位天天高喊“夷狄之道未可施於中國”、處處乜斜著眼睛看洋人的劉錫鴻大人,是一副什麼嘴臉。
郭嵩燾開始還處之泰然,頗相信清政府對自己的信任,因為,在他出使前覲見時,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深熟他的艱難處境,曾語重心長地安慰他說:“旁人說汝閒話,你不要管他。他們局外人,隨便瞎說,全不顧事理。……你只一味替國辦事,不要顧別人閒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誰知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劉錫鴻是一個“孤僻自大,不近人情”的典型守舊派人物,郭、劉之爭,實則是新舊思想鬥爭,而在當時保守勢力十分強大的情況下,劉錫鴻佔據上風是勢所必然,正因他倚仗朝中李鴻藻、沈桂芬等大員以自重,對郭嵩燾的攻擊才肆無忌憚。此時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