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植物的生命原理。他接受了亞里士多德對質料和形式所做的區別,但作為一位優秀的唯物主義者,他堅持認為形式也是形體,也就是普紐瑪。人的靈魂與心智是由這種普紐瑪構成;神也是如此,神是宇宙的靈魂,在整體意義上構成一個理性動物。斯多亞學派爭論說,如果神與靈魂自身不是有形體的,他們就不能對物質世界產生影響。
正文 斯多亞主義(3)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8:00:16 本章字數:599
充分發展了的斯多亞物理學系統可以概括如下:從前某一時期,只有火而無他物;後來逐漸出現了其他元素和人們熟悉的宇宙結構。在後來,世界在一場宇宙大火中迴歸於火,隨之火的歷史迴圈往復。所發生的這一切都因應一種抑或稱之為“命運”的規律系統(因為這些規律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抑或稱之為“天命”的規律系統(因為這些規律是神為了有益的目的建立的)。由神來設定的系統被稱為自然,我們的生活目的就是因循自然而生活。
克律西普也是斯多亞學派倫理學體系的主要作者,這一體系基於服從自然的原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自然規律,這裡雖然存在命運決定論,但人類卻是自由而有責任的。假如意志服從理性,那它將會因循自然而生活。這種自願接受自然規律的行為構成德性,而德性對於幸福來說是必要和充足的。
斯多亞學派全都贊同這一點:鑑於社會對人類來說是自然的,所以,一個旨在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好人,將在社會中發揮某種作用,將會養成社會的德性。不過,克律西普的有些倫理學和政治學觀點,使他有別於其他斯多亞主義者。就像芝諾一樣,他也寫過名為《國家篇》一書,據說他在其中為亂倫和同類相食(原始宗教禮儀中吃人肉習俗)提出辯護(LS67F)。克律西普與其同門的不同之處在於堅信這一點:哲學家無需獻身於學術研究,對於一位斯多亞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