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陸軍大學。從陸軍大學一畢業,就被選拔為日本天皇的侍從武官,受到日本天皇的偏愛,成為日本皇室有意挑選培養,放在陸軍中,作為制衡隨著戰爭的持久與擴大而日益跋扈起來的陸軍勢力集團的一名心腹將領。所以,儘管他並沒有多少戰功與實績,卻飛黃騰達,青雲直上,提升得很快,年紀輕輕的就當上了陸軍部次官。
4月中旬,阿南惟畿帶著大本營的指示,從東京來到漢口,接任第11軍司令官的職務。隨後阿南惟畿便指示其參謀人員研究夏秋期間對長沙進行作戰等有關問題。
6月,阿南惟畿在第11軍的一次幕僚會上明確指出:攻取長沙不成問題,高山、大河何所懼,應立即進行具體研究。他還對作戰方針、規模等問題做了具體指示。這樣,日軍第11軍就開始了以當年夏秋之際發動對長沙的進攻作戰為主題的研究。
6月下旬,阿南惟畿批准了其幕僚擬訂的旨在進攻長沙的秋季作戰大綱。
7月10日至12日,日軍第11軍對作戰大綱進行了兵棋推演。其作戰計劃概要如下:
一、關於作戰目的:
為摧毀敵抗戰企圖,予第9戰區敵軍以深重打擊,不以佔領地點和奪取物資為目的。
二、關於作戰名稱:
略稱為“加號作戰”。
三、作戰方針:
9月中旬,軍之大部大致已由新牆河——大沙坪一線開始向株洲方面採取攻勢,主要在汨水以南、長沙以北地區消滅第9戰區敵軍。大致於10月上旬結束作戰後反轉,集結兵力於岳陽附近。
四、關於兵力使用:
第3、第4、第6、第40師團的各主力,第13、第34、第39師團、獨立混成第14旅團的各一部,以及其他軍直轄部隊和協助部隊。
五、作戰指導要領:
1、軍自8月上旬開始作戰準備,至8月末完成。
2、軍大致自8月下旬開始行動,將作戰兵力由水路或以徒步行軍或由鐵路,向第6師團的警備地區集中。
3、軍由9月中旬初至10月上旬末實施作戰,消滅第9戰區敵軍。
第一期(汨水以北作戰)
為攻擊汨水以北敵軍,首先以一部兵團由新牆河、大沙坪附近開始攻勢,繼以主力進佔汨水右岸(即北岸,下同)一線,準備渡河。
另以一支部隊在岳陽附近乘船待機。
第二期(汨水以南至長沙之間)
軍根據準備工作的進展,陸續渡過汨水,以其左岸(即南岸,下同)敵主力的中央,大體在長樂椊鵓畻長沙道路西側地區突破,在長沙以北進行圍殲敵軍。此時,先命一支部隊搶在主力渡河之前,在營田附近上岸,牽制該方面之敵。
第三期(向長沙以南株洲椘佔�瀏陽一線追擊)
甲、在第二期作戰中,如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則應追擊敵軍並進佔株洲椘佔�瀏陽一線,摧毀株洲附近敵根據地。
乙、敵主力如不在汨水南岸停留而向長沙、瀏陽一線撤退時,軍應立即自汨水前進,乘敵態勢未整之際將其消滅。
丙、敵主力如不在汨水、長沙之間停留,而向株洲以南撤退時,則應向株洲椘佔�瀏陽一線挺進,摧毀敵根據地,結束作戰。
丁、本作戰雖預定於10月上旬末結束,但根據情況需要,可延長到1月中旬。
六、上述期間,在江北方面應長期確保作戰地域。參加作戰以外的江南各部隊應進行小規模出擊,盡力拖住敵人,為應付情況的變化,應保持預備兵力。
七、以上作戰一經結束,應即向岳陽方面集結,其後,各部隊返回原駐地。但第40師團等應一面掃蕩修水河河谷方面之敵,一面向原駐地返回。
……
就在日軍第11軍緊鑼密鼓的準備進攻長沙的“加號作戰”方案時,歐洲爆發了蘇德戰爭,從而使得日軍大本營在是否進攻長沙問題上產生了爭論,日軍進攻長沙的計劃也隨之一波三折。
1941年6月上旬,當日軍大本營得到德蘇開戰不可避免的情報後,立即開始考慮準備南北作戰的設想。6月22日,德蘇雙方開戰後,大本營立即決定派軍隊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7月11日,又釋出了對蘇警戒的戰備命令,隨即進行了所謂的“關特演”。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大本營做出了南北作戰的方案,即不單純決定對蘇或對美英作戰,而是根據情況,做好南北均能出動的態勢。為此大本營曾考慮在對蘇作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