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鬥力,而且很有可能招來難以應付的被動局面。
出於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慮,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於1939年春夏之間相繼發動了南昌會戰和襄東會戰(即隨棗會戰)。
岡村寧次認為,經過這兩次作戰,日軍攻佔南昌並擊退第9戰區軍隊的反攻,獲得了武漢安全圈的東南屏障,並開啟了通往長沙的通道;同時,給了第5戰區已重創,暫時緩解了江北的後顧之憂。
當時,日軍第11軍共有7個師團又1個獨立混成旅團,實際投入作戰的部隊有第6、第33、第106師團主力及第3師團上村支隊、第13師團奈良支隊、第101師團佐枝支隊,另有陸軍航空兵第3飛行團及海軍一部支援作戰,總兵力10萬多人。岡村寧次將第106師團、佐枝支隊部署於贛北方向;將第33師團部署在鄂南方面;將第6師團、上村支隊和奈良支隊部署於湘北方面,並將其作為攻擊的主要方向。其兵力具體部署情況如下:
贛北方面:第106師團主力和佐枝支隊,由靖安、奉新地區先向高安地區進攻,消滅該地附近之中國守軍後,轉向北進,主力進攻修水,餘部進攻三都、武寧,以摧毀九嶺地區抗日根據地,策應軍主力向長沙以北進攻。
鄂南方面:第33師團在通城附近集結,在麥市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防線,然後向東南方突進,插入渣津後,沿汨羅江上游直插長壽街,向平江地區側後迂迴,然後在獻鍾地區與左側之日軍合攏包圍圈,在平江地區圍殲第9戰區第15集團軍。
湘北方面:日軍第6師團、上村支隊、奈良支隊這三支部隊準備分三路進攻:右路奈良支隊在桃林以南地區集結,從楊林街突破國民黨軍新牆河防線,急襲梓江鎮,搶渡汨羅江、甕江、向平江左側進攻;中路第6師團在新開塘集結,從新牆鎮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防線以後,沿粵漢路兩側直插汨羅江南岸,在奈良支隊外面構成對平江地區的第二層包圍圈;左路上村支隊自漢口乘船溯江而上,在臨湘、城陵磯集結,再由洞庭湖南下,在營田登陸,然後向東實施縱深迂迴,首先佔領高橋,截斷平江至長沙的公路,切斷第9戰區主力退路。這樣,上述三路日軍便會在平江左側背甕江、金井、高橋一帶構成三道重疊式堵擊線。
8月下旬,日軍第11軍各部開始向各自指定的地點集結。
9月1日,日軍第11軍下達了“呂集作命甲第434號”:
為了打擊敵軍繼續抗戰的意志,決定在9月中旬以後,開始奇襲攻擊,以期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9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於湘贛北部平江及修水周圍地區。
9月13日,日軍第11軍的戰鬥指揮所進駐咸寧,岡村寧次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是:為隱蔽主攻方向,迷惑、牽制中國軍隊,第106師團於9月15日先開始進攻,由奉新以西突破守軍第1、第19集團軍陣地,進出至其側後,殲滅守軍於高安西北地區;上村支隊於9月23日拂曉在營田登陸;軍主力於9月23日拂曉發起進攻,向汨羅江上游平江地區攻擊前進,以殲滅該地區守軍第15集團軍。主力各部隊的行動為:第6師團由新牆鎮以西向汨水南高地突進;奈良支隊由楊林街以西向浯口、汨水北岸突進;第33師團由通城向麥市、渣津突進。
一場大戰已擺在了第9戰區面前。
第9戰區未雨綢繆(2)
薛嶽將這一戰略部署的核心之點總結為八個字:後退決戰,爭取外翼。
贛北、鄂南阻敵(2)
經過數日激戰,日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分路潰逃。竄至黃沙橋的日軍主力退據黃花尖、海湖山、大板尖高地頑抗,一部向高輝宮、曾家嘴方向竄逃。在甘坊、冶城一帶的日軍則於10月3日拼死衝出重重包圍,並繼續西進攻下大瑕街、石街,達到預定的贛北西行最遠點。
10月6日,日軍第106師團在第33師團的策應下,分三路開始向奉新、靖安、武寧撤退。
國民黨軍各部尾隨追擊。7日,第51師克復九仙湯;第32軍第139師向沙窩裡、黃沙港挺進;第60軍已開抵宜豐南側地區;第58軍新編第11師向找橋附近日軍攻擊前進。9日,第78軍之新編第16師與第8軍第3師合力收復修水。
至10日前後,贛北方面的日軍基本逃回原防地,贛北作戰結束。
9月21~22日,集結於湖北通城的日軍第33師團,在師團長甘粕重太郎中將指揮下,在鄂南發起攻勢。其目的是從東邊避開國民黨軍隊沿新牆河、汨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