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的前五個月的一天,毛澤東、彭德懷、康生、劉少奇、周恩來……都在寫有“凡是贊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請在後面簽名。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行火葬的志願”的《火葬倡議書》上籤了名。五個月後,參加會議的黨、政、軍領導都踴躍在《火葬倡議書》上籤了名。只有一個人當時沒有表態,更沒有簽名,這個人就是剛剛被增選為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的許世友。他不但沒有簽名,在會議期間,還十分認真地向毛澤東表示自己對火葬的不理解。 毛澤東聽了許世友的申述,既沒有首肯,也沒有批評,而是一笑了之,從中可見毛澤東對許世友特有的寬容。二十九年後,當鄧小平得知許世友逝世的訊息,考慮當年毛澤東的未置可否,特批許世友的遺體不火化,而是運回大別山與他的母親葬在一起,滿足了將軍的生前要求:“我一生自幼離家參加武裝鬥爭,報孝老母不足,活著盡忠祖國,死後盡孝老母。死後無有別的要求,願與老母合葬。”  
作者點評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革命戰爭中,從農民成長為將軍的人並不乏其人,然而從八年少林寺的生活中走出來,並鍛鍊成為堅定的革命軍人和將軍的卻是絕無僅有。許世友將軍以其獨具的個性且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在中國革命的高階將領中獨領傳奇將軍的美名。 許世友將軍以他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在中國軍事史上譜寫了許許多多的曲折感人的傳奇故事。將軍的去世,又由於其獨有的性格特徵使他成為新中國高階官員中惟一實行土葬的人,這給他一生增添了更濃厚的傳奇色彩。 如果說許世友將軍是以其獨有的特殊性格譜寫出他的傳奇故事,還不如說是因為有了毛澤東,才使許世友將軍的傳奇生涯更顯得光彩奪目。倘若沒有毛澤東對許世友的關愛、信任,中國革命史上就不會有這名赫赫虎將,就不會有許世友這位性格將軍、傳奇將軍。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許世友將軍獨特性格和傳奇故事的後面,站著的是偉人毛澤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楊勇小傳(1)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瀏陽河,幾十裡水路到湘江。在中國的現代革命史上,美麗、富饒的瀏陽河,不僅養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還養育了無數革命先行者,他們從這片熱土中走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其中一位就是叱吒風雲、威震敵膽的楊勇將軍。 1913年9月29日,楊勇誕生在瀏陽河畔文家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瀏陽縣南鄉清江村度過的。在清江村,楊勇的父母以開小飯鋪度日。雖說是開飯鋪,自己一家人也時常餓肚子。楊勇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他的母親劉氏一共生育了九個兒女,可因為貧困和疾病奪去了她五個孩子的生命,倖存下來的就只有楊勇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其父楊貴蟾,早年曾參加“洪江會”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為躲避官府的追捕,便攜妻帶子搬到妻子的孃家——清江村居住。 楊貴蟾希望兒子將來有一番作為,給楊勇取名楊世峻,希望他像駿馬一樣有遠大前程,但村裡的人都習慣叫他的小名統伢子。不到5歲,統伢子就幫著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不但做事認真,也從不偷懶。母親常樂得直誇他:“我的統伢子喲,從小就看得出,長大了一定有大出息。”這位整天吃不飽肚子,卻長得高大、寬肩膀、精力充沛的統伢子,調皮、機警、聰慧,凡事愛問個究竟,探個底細。楊世峻9歲時,父親帶著全家搬回原籍文家市,繼續開小飯店維持生計。由於兩個哥哥都已成家立業,日子稍微過得順暢一些,有遠見的楊貴蟾就送楊世峻去村子裡的儲才小學讀書。面對這知識的新天地,楊世峻那雙明亮的眼睛裡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慾,無論語文、算術、歷史,他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體育,更是他的偏愛。他高個兒的身材佔盡優勢,賽跑、踢球哪一門都是他的強項,常常在比賽中把同學們拉下馬來,奪得第一名。沒有多久,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們的“司令”。他們自編自導,不是玩捉“土匪”的遊戲,就是與“敵軍”對打,最後獲勝的總是楊世峻這一組。 1926年,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軍閥吳佩孚、趙恆惕潰不成軍,分崩離析,工人糾察隊和農民協會在長沙先後成立,革命的火種迅速在湖南各縣播撒。文家市的各種革命活動也搞得如火如荼,農會、工會、兒童團、婦女聯合會等團體日益壯大,領導這些團體的就是過去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地下黨組織公開後,黨支部就設在楊世峻就讀高小的里仁學校。里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