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爺爺信奉的佛教哲學,“慈悲為懷”,“有容乃大”被Canon詮釋成菩薩的“萬物共生”。所謂“共生”——就是為了大家的利益一起生活,消除文化、風俗、語言、種族造成的種種隔閡,建設眾生平等的和諧社會。
txt小說上傳分享
緬甸:昂山和他的女兒(1)
1919年,布林什維克在莫斯科成立共產國際,新生政權為反抗丘吉爾“把蘇維埃扼殺在搖籃裡”,斥巨資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發展共產黨,給各國黨領袖提供經費,把他們的子女接到莫斯科接受教育,培養接班人。蘇聯宣傳“十月革命”武裝奪權“一炮成功”,幫助第三世界建黨、建軍、建軍校,提供軍火、顧問,鼓勵各國武裝鬥爭,“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很多亞洲國家長期處於西方殖民主義統治之下,許多進步人士與殖民當局積怨尤深。二戰前後,一些人對英美盟國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態度,被統治者看作破壞統一戰線而鋃鐺入獄,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印度的“聖雄”甘地。此外還有采取激進做法的“恐怖分子”和與日本合作的“通敵人員”。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數不清的其他聲音——溫和、複雜、含混不清,不停地在兩大陣營之間搖擺不定。
一、德欽昂山
緬甸夾在“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和“全民抗戰”的中國之間處境尷尬,特別是這時期的共產國際號召各國共產黨“武裝保衛蘇聯”。強大的中國遠征軍和英美並肩抗日,半腦袋法西斯思想的蔣介石出任中國戰區總司令,下轄印度###和南亞次大陸,被英美看成第三世界反法西斯的領袖。古老強大的中國文化自古就對東南亞影響巨大,各地的優秀分子大多仰慕華夏文明。2000年2月,我到佤邦紹帕採訪一個鄉村警察,他所受的最高教育是在思茅公安局進修過三個月。這個緬甸警察到過的最大城市就是思茅,他知道世界上有兩個城市非常巨大,第一個是景洪,第二個則是昆明。
德欽昂山是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季的親爸爸,昂山素季是當今緬甸最大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德欽昂山則是緬甸反英、抗日、爭取國家獨立的“國父”。
1915年2月13日,德欽昂山出生在緬甸馬圭縣那卯鎮一個佛教家庭,原名貌騰林,後改昂山。參加“我緬人協會”建立緬共時改名德欽昂山,他還有日本名字叫做緬田門義。
昂山幼年在寺院中接受小乘佛教,靠獎學金進仰光大學,任仰光大學學生聯合會執行委員、宣傳部長、《歐威》雜誌社編輯。1936年2月與吳努一起領導學生罷課。由於《歐威》雜誌刊登反英文章,昂山被學校開除,淪為職業革命家。以後隨著不斷入獄,昂山對英國殖民者的仇恨也日益加深。
1939年8月15日,德欽昂山、德欽拉佩(又名波萊雅)、德欽登佩(又名吳登佩敏)、德欽巴罕、達塔等人在共產國際和中共幫助下秘密成立緬甸共產黨,昂山出任緬共總書記。
1940年8月8日,昂山化名為唐龍祥乘挪威船從仰光前往阿邁,計劃經上海前往中國腹地,再轉道延安拜見蘇聯的共產國際代表。可由於沒和中共代表接上頭,昂山接受日本“鈴木上校”盛情邀請,轉道去了日本。
1940年11月12日,昂山一行抵達日本密謀反英,在日本指導下詳細商定《緬甸獨立綱領》。1941年3月3日,昂山乘日本郵輪秘密返回緬甸,把在日本草擬的獨立綱領提交人民革命黨討論。
1941年3月10日,在日本幫助下,昂山率德欽拉佩、德欽巴姜(又名波拉揚)、德欽埃貌(又名波莫)、郭吞形(又名波仰奈)、吳奈溫等“三十志士”乘日本郵輪返回日本進一步接受政治教育。珍珠港事件前,被日軍派到日本佔領下的臺灣、海南島,學習軍事知識,進行武裝訓練,“三十志士”成為緬甸獨立的骨幹力量。其後,他們秘密潛入現在的泰國首都曼谷,歃血為盟,成立“緬甸獨立軍”,昂山擔任副總司令,開始正面對英作戰。這支軍隊跟隨日軍一同前進,接管佔領區的地方行政。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昂山將“緬甸獨立軍”改組為“緬甸國防軍”,自己出任上校司令,繼續與日本合作。1943年3月11日,應日本官方邀請,昂山與巴莫、登貌、德欽妙一道訪問日本,在親日政府的巴莫傀儡政府中擔任國防部長。1943年3月22日,他親自到日本東京接受天皇頒發的三級日升勳章。1944年9月4日,在仰光再次接受日本天皇一級崇高瑰寶勳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