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頁)
洪武二十年,公元1391年,分封第三批皇子10人為王。
至此,朱元璋諸子全部被封為王。這些諸王駐守各地軍事、經濟重鎮。其中有9位分別鎮守西起甘肅,東到遼東的廣闊地域,稱為九邊,具有很厚的實力。尤其是駐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最有權勢。他招兵買馬,鑄錢養民,手裡掌握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皇太孫的叔叔們對朱棣很不服氣,但因為父皇在上,只好隱忍不發。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無疾而終,他在遺囑中稱讚皇太孫朱允炆處世聰明,恪守孝道。同時,朱元璋叮囑諸位大臣盡心輔佐這位皇太孫。他還強調,封地的諸王都駐守原地,不用赴京會葬。
同年閏五月十八日,朱允炆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建文元年,史稱建文帝。
登基以後的建文帝朱允炆以太祖朱元璋的遺詔為由,禁止諸位王叔入京。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到了淮安,聽到這個詔令,只得轉回北京。之後,在諸王方面,有了傳言,說有人想挑撥皇帝和諸位王叔的關係,於是,諸王們惶恐不安,開始日夜操練兵馬。
朱允炆很緊張,他向心腹大臣兵部尚書齊態請教對策。得到的對策只有一個,就是削藩。先逐步解除諸王的武裝,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再集中力量消滅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建文帝開始實行削藩,首先廢除了燕王同母所生的弟弟周王的王位,將之貶為平民,發配到遙遠的雲南。這之後的一年之內,建文帝又相繼廢除了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燕王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早晚的事兒,因此他積極備戰。
燕王朱棣也確實有奪取皇位和天下的野心。不但有心,且有實力。他手下兵多將廣,武器精良,更牛的是,他還有個足智多謀的高僧兼能臣的姚廣孝,為他出謀劃策。
明太祖朱元璋週年祭的時候,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朱高燧到南京參加典禮,尚未返回北京,考慮到兒子的安全,朱棣不敢輕舉妄動。他寫信給建文帝,以自己生病為由,請求放還兒子。建文帝的智囊之一黃子澄認為,如果放還燕王的三個兒子,可以消除燕王的疑心,而後出其不意一舉擒之。
建文帝失蹤疑案—(明)(2)
建文帝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
燕王沒想到兒子能如此順利地返回北京,喜出望外。認為是上天的庇佑。很顯然,建文帝的決定是錯誤的,他這一舉動,不僅沒有消除燕王的野心,而且還使燕王再無後顧之憂。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11月,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張昺任北平布政使司,謝貴、張信掌管都指揮使司,控制燕地兵權,監督燕王行動。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3月,燕王府小官倪諒告發燕王府將領於諒、周鐸。兩人被押解到南京正法,建文帝下旨斥責燕王不法。朱棣為掩人耳目,假裝得了瘋病,在大庭廣眾屢屢出醜,但這一招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由於燕王府長史葛誠告密,張昺等人瞭解了全部內幕,建文帝決定搶在燕王之前動手。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張信投向燕王,洩露了朝廷的全部計劃。
同年7月4日,燕王藉口身體康復,大宴賓客。這次宴會,可以說是明代的“鴻門宴”。席間燕王將張昺、謝貴以及告密的盧振、葛誠等人全部擒殺。足足花了三天時間,燕王朱棣才平定了北京城。接著,他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齊態、黃子澄為由,打出靖難的旗號,廢除建文帝的年號,續稱洪武三十二年,設立完備的中央機構,打這兒起,靖難之役正式開始。
7月24日,建文帝以“伐燕”詔告天下,把軍務全權託於齊態和黃子澄。這裡要說明一點,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中央軍事力量大力削弱。因此,建文帝“伐燕”戰爭一開始就節節敗退。雖然戰場上硝煙瀰漫,建文帝卻醉心於在深宮和老師方孝孺探討周代禮制,按《周禮》更改官職,搞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
由於這兩個因素,建文帝不敗是不可能的。
經過4年的戰爭,燕王朱棣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全面勝利。他進入南京城的皇宮後,建文帝就不知去向。如果建文帝已死,必有陵墓。朱棣也曾做祭典建文帝的表面文章,可是後人都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墓在哪裡,連明代皇帝也搞不清楚,明末的崇禎帝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建文無陵,從何處祭典?”
那麼,這個失蹤建文帝,真的是*,把自個兒燒得連根毛都找不著了嗎?必須說明的是,關於“*”,只是正史的記載。另外還有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