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充指示》提出,由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進行的南線作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太行(晉冀魯豫)區以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要兵力佔領隴海路開封至徐州一線以及豫東、淮北各個縣城,“主要著重在野戰中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相機佔領開封”;“山東區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山東主要力量,配合蘇皖北部各區,攻佔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個要點,“主要著重調動徐州之敵於野戰中殲滅之,相機佔領徐州”;“以蘇中地方兵團吸引並牽制(南)通揚(州)線上之敵,粟譚率主力佔領蚌(埠)浦(口)間鐵路線,殲滅三、四分割槽(指華中軍區所屬淮南軍區第三、第四分割槽)之敵,策應北面作戰”。第二階段,“以太行、山東兩區主力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之線前進”。中共中央強調指出,“這一計劃的精神著重向南,與蔣的精神著重向北相反,可將很大一部蔣軍拋在北面,處於被動地位”;“如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從國民黨區域徵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區不受破壞”。①
顯然,這一戰略計劃是服從於六個月內外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這個政治目標的,是一個外線出擊的戰略方針:蔣軍向北,我軍向南,敵進我進,迫蔣議和。
中共中央發出上述指示的時候,粟裕正在蘇中海安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在蘇中地區作戰的準備。
6月21日,粟裕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作形勢和任務報告,著重講了大兵團作戰應當注意的問題。
6月22日,作戰部署就緒。
6月23日,向新四軍軍部和華中軍區發出電報,報告當面敵軍動態,提出作戰方案:“擬於二十五日以一部攻佔白蒲(停戰後被佔的),而以主力殲滅其由南通來援之敵。”同時對《新華日報》華中版記者發表談話,警告國民黨反動派懸崖勒馬,遵守協定,實現和平民主。否則,“因此而產生的任何嚴重後果,都應該由你們來負完全責任”。
6月24日,蔣介石終於撕下假面具,公開宣稱:“四十八小時以後將有驚人之舉。”兩天以後,調動30萬軍隊圍攻中原軍區部隊,打響了全面內戰第一槍。
面對這種形勢,毛澤東於6月26日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中分局並告陳毅、舒同的電報,指令華中野戰軍西出津浦線作戰。電報說:“你區應以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制通揚線上之敵,粟譚率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位於三分割槽(津浦路以東、運河以西地區),與陳舒配合,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之敵,恢復三、四分割槽失地,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要求他們在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攻擊準備。②
。。
提出戰爭初期內線殲敵建議(2)
陳毅隨即電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執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戰任務,首先“集中陶(勇)、王(必成)兩縱、五旅及謝(祥軍)縱在六臺、天長之間整訓”。
粟裕和劉先勝、鍾期光原計劃到林梓前線指揮已佈置好的作戰,接到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立即下令停止行動。
粟裕認為,中共中央籌劃的這一場大戰,對未來戰局的發展關係重大,必須做到初戰必勝。他從實際情況出發,對如何執行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以及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權衡在蘇中作戰和在淮南作戰的利弊得失,認為在蘇中打一仗再西移更為有利。粟裕說:“仗是非打不可的,南邊走得脫,北邊也走不脫。蘇中是我們的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方策應,條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這裡打。”
6月27日,粟裕發電報給中央軍委、陳毅軍長和華中軍區,提出了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議。
粟裕的電報說:“在三分割槽集中大兵團作戰,糧食、民夫和交通運輸均極困難。如集中兵力過多,則所需糧、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且影響戰鬥更大。”因此,提出兩個可供選擇的方案:第一方案,由五旅、淮南獨立旅和第九縱隊等八至十一個團擔負淮南作戰任務,華中野戰軍主力“以揚、泰為進攻目標,以鉗制頑軍西移”;第二方案,華中野戰軍主力西移淮南,但須留下第十縱隊(即謝祥軍縱隊)和第七縱隊守衛蘇中。他認為,在戰爭初期,對士氣民心尤應特別重視。“目前我們主力都集中於蘇中,民夫及作戰用具都已準備完畢,如不在蘇中打仗即西移,不僅對群眾很難說服,即對部隊亦難說服。因一、六師和七縱指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