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對揚州、泰州線之宜陵、白塔加以攻佔,吸引頑二十五軍、一百軍(共五個師及兩個縱隊)出來決戰,在此一地求得打兩個至三個大仗,達到殲滅頑二個至三個師後,相機奪取泰州,以鞏固南線。”
6月7日,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到達蘇中的東臺,與5月初到達蘇中前線的劉先勝參謀長、鍾期光主任會合,佈置臨戰前的準備工作。
6月1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並告陳毅的覆電,同意華中軍區的作戰部署,指出:“(一)國民黨攻我淮南(津浦)路東,現又攻我(津浦)路西及南通區,我向國民黨某區取主動攻勢,在政治上是沒有問題的。(二)軍事上究竟應否攻宜陵、白塔,由你們根據實情決定之。(三)我必須用一切辦法殲滅敵人於南線,保衛九百萬人口的南線各區。”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面對嚴峻形勢 作出華中作戰部署(3)
陳毅於6月12日發出致華中分局並告中共中央的電報,表示“中央巳真(即6月11日)電悉。請分局根據此方針執行”。同時提出了在華中組織兩個野戰軍、兼顧兩個主要作戰方向問題,而將作戰重點置於淮南。電報說:“華中宜注意沿江湯恩伯、李品仙兩個主要進攻方向”,為此“已令五旅歸建,可在淮南組織二萬人以上的野戰軍,保衛(津浦)路東”。陳毅認為,“如淮南無適當部署,即令蘇中突擊有效,亦得不償失”。
粟裕於6月16日召開各師、縱隊首長會議,討論如何執行中共中央和陳毅軍長的指示。大家分析敵我態勢,權衡在蘇中或在淮南作戰的利弊得失,認為在蘇中作戰比在淮南作戰更為有利。在兵力使用上,應當集中於主要作戰方向。如果同時組織兩個野戰軍,在兩個方向同時對敵軍作戰,不僅現有力量難以做到,而且分散我們的力量。為此建議將五旅調至高郵附近,首先集中兵力於蘇中方向。待蘇中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再適時將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時之損失。這時敵情發生新的變化,國民黨第一百軍(即整編第八十三師)已集結泰州,第二十五軍和第四十九軍已分別集中於揚州、南通,並且沿揚泰線和口岸至泰興一線修築據點網,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湯恩伯親自到揚州部署作戰。我軍如按原計劃攻擊泰州,雖能開啟缺口,但費力很大,難以拖住北進之敵。如果高郵、興化失守,不僅蘇中局勢會惡化,對整個華中局勢也將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決定調整作戰部署。
會後,粟裕即將新的作戰部署上報陳毅軍長,建議將第五旅調至高郵附近,“俟五旅到達高郵,增強高郵、邵伯防務後,即集中一、六兩師及七縱攻佔白蒲(白蒲系停戰後被頑侵佔,雖向執行組提出交涉,至今數月毫無結果),與殲滅可能由南通來援之四十九軍(即整編第四十九師)”。
陳毅於6月18日和19日先後發出給華中野戰軍的覆電,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結使用原則”,但是堅持將五旅調往淮南。對於敵情的判斷,認為我們對“頑之進攻情況素不明瞭”,敵人“目前先進攻天長可能性大”。在作戰部署上,主張“讓敵先動,放開兩手,讓敵深入,然後擇一路殲滅之,再逐次橫掃。作戰方案不可預先肯定”。
txt小說上傳分享
提出戰爭初期內線殲敵建議(1)
進入6月中旬,蔣介石的統帥部完成了發動全面內戰的部署。他們的戰略企圖是:以主要的鐵路幹線為軸線,主力由南向北進攻,首先奪取和控制各解放區的城市和交通線,並殲滅人民解放軍主力;或將黃河以南的人民解放軍逐步壓迫至黃河以北,然後聚殲於華北地區。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處於國民黨軍四面包圍之中的中原解放區和嚴重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華中解放區。
蔣介石對這個計劃頗為得意,躊躇滿志地說:我們有空軍,有海軍,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種兵。如果能配合得法,運用靈活,就一定能速戰速決。
中共中央判斷,“七月初即將大打”,“我須速定戰略方針,以利作戰”。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電報說:“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後,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①
1946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制定了南線和北線的戰略計劃,徵詢各戰略區領導人意見。
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全域性破裂後太行和山東兩區的戰略計劃》和《對南線作戰的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