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初一年買一次肉孝敬老孃的故事可以感動大明王朝,可眼下這殘明末世的你這麼幹不被人打黑槍,不對,是射黑箭才怪啊。
不行,今天講古完事,得抓緊和他好好聊聊。
清軍快要圍剿四明山了,這樣的愣頭青還是帶走的好,便宜了王翊、王江還在其次。若是死在了一個月後的那場浩劫的話,那豈不是又少了一個清官了嗎?
這事兒得抓緊辦。
一路走來,但凡是看見陳文的,都會向他行禮打招呼。而陳文雖然心中有事,也斷沒有缺了禮數。等走到了打穀場,只見今天好像比昨天的人還多。
待陳文走到石磨前,見場下眾人大多坐好,便立刻宣佈開講。今天事情還很多,得抓緊時間,而且今天要講的故事可以說是全程高能,需要解釋的也太多。
“餘讀書時,曾經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有道是,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位英雄的故事。”
第二十四章 白袍
見眾人的注意力已經被吸引了過來,陳文便開始娓娓道來。
“故事的主人公和在下同姓,也姓陳,名慶之,字子云,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士,與本朝的盧象升盧總督乃是同鄉之人。”
“陳慶之年少時,乃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南朝梁這個概念或許不為人所熟知,但是若說三國演義和隋唐英雄發生的時代,大家應該會熟悉一些吧?而南朝梁就在這兩個時間段之間。”
這時,場下傳來了會意的笑聲。
莫說是在場的人了,對於南朝梁這個朝代,陳文讀書時也不甚瞭解,只知道是和北魏並立的,南朝宋齊梁陳四朝之一。而其與隋相距不遠,也是因為張麗華和陳慶之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的緣故才聯想得到的。
“陳慶之本人雖然手無縛雞之力,甚至拉不開普通的弩機,也不會騎馬射箭,但卻是一位帶兵有方,足智多謀的智將。而陳慶之的這個故事卻要從梁武帝大通二年說起。”
“大通二年,與南朝梁並立的北魏爆發了爾朱榮之亂。北魏並不是曹操的那個魏國,乃是三國歸晉後幾百年,一個胡人建立起來的王朝。這個王朝在統一北方之後,便立刻開始漢化,算是一個歆慕華夏的王朝吧。而那個爾朱榮卻是個徹頭徹尾的胡人,書上說他是功高孟德,禍比董卓。”
“啊?”曹操和董卓的威名果然比什麼北魏、南朝梁什麼的來的有震撼力,果然拿熟悉的東西往上套效果更佳。
“爾朱榮作亂之後,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南下降梁,並向梁國借兵復國。思慮再三之後,本著以小博大的念頭,梁武帝決定派出陳慶之護送其平亂即位。而這隻平亂大軍有多少人呢?七千,只有七千人。而這七千人皆身穿白袍,史稱白袍軍。”
復國平亂就帶七千人,這個數字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而在他們眼裡,陳文口中的那個北魏似乎也是個大國,這七千人夠幹什麼的,送死嗎?
“中大通元年四月,也就是第二年,陳慶之帥軍出發,攻破滎城。北魏將軍邱大千奉命帥軍七萬鎮守九座城池,結果一天之內,陳慶之攻陷三城,邱大千投降。”
“嘶。”七千人一日下三城,這樣的戰績讓場下眾人倒吸了口涼氣。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城牆的存在,攻城戰往往曠日持久。蟻附攻城就不說了,無論是打造攻城器械還是穴攻都需要時間,除非有內應開城門或者守軍士氣低落或者兵力遠遜於攻防,否則一日而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剛剛提到的這一戰,防守方七萬大軍分守九城,平均一下也比攻擊方的那七千人要來的多,而陳慶之卻能一日連下三城,才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同月,北海王元顥在陳慶之的保護下於睢陽稱帝。四月二十,陳慶之攻佔考城,殲滅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的兩萬羽林軍,俘獲其人。”
“五月初一,陳慶之攻大梁,北魏大梁守軍望白袍而降。陳慶之遂引師西進,劍指北魏都城洛陽。大梁陷落的訊息傳來,正在鎮壓青州邢杲起義的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率軍三十萬回師勤王。”
“三十萬?”這個數字確實驚人,畢竟明太祖北伐暴元不過出兵二十五萬。
“無錯,正是三十萬大軍。”陳文笑了笑,接下來才是後世網路上被稱之為南朝第一名將陳慶之走向神壇的幾次大戰。
“五月二十三,陳慶之攻陷滎陽,大破北魏南道大都督楊昱麾下七萬人,生擒其人並都督元恭,滎陽太守西河王元悰。滎陽剛剛易手,北魏援軍即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