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我詳察四州人口,因近四年來少有戰事,各州人口皆停止下降,皆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益州有人口280餘萬,增長10餘萬。雍州因有關中平原的肥沃土地,且賦稅較輕,故自公元196年吾平定以來,人口增長較快,從四年前的150萬到兩年前的180萬又至現在的200萬眾,增長較多。蓋因關東征戰不休,黎民多遷往吾關西居住。幷州因吾平定黑山軍,收伏黑山軍連其家屬就有二十餘萬,且亦有不少幽、冀、兗等流民因避戰亂而擁入,亦增加到140萬人口。只有涼州久因羌人為亂,現今雖平,但是環境惡劣人口亦只有80餘萬人(的確,涼州就是如今的甘肅,生存環境實在是不怎麼的)。合計有戶170萬,口710萬眾。而且經濟亦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尤以益州最盛。每年支出益州貢獻一半有餘。又因亂世,故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常備軍就有60餘萬。益州13萬,涼州10萬,幷州12萬,雍州因是現今所領四州之中心,故集大軍近30萬。為了維持這龐大的軍隊,每日耗費極為巨大,雖是四州富庶,仍舊力不從心。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減少軍費支出,我常苦思良謀解決這一難題。忽想起三國時有個叫倉慈的傢伙向曹操進的屯田策,就是在沒有戰爭的時刻令軍隊至野外一邊開墾田地,種植放牧,一邊維持日常訓練。由於軍中全是壯勞力,每年收穫糧食必是可觀。心中大喜,急忙召諸文武商議,眾人亦多為此煩惱,今聞良方大喜過望,紛紛稱讚。我於是命荀或、田豐等建立屯田制度,鼓勵軍墾。於是第二年便大有收穫,60餘萬軍隊當年所收糧食基本能夠自給,吾亦只須支出兵甲、訓練費用耳。這讓我們大大地鬆了口氣,否則這麼多軍隊還真是養不起。
我觀目下各州皆大有起色,但欲想長治久安、社會發展進步則有幾件事現下必須就得著手開始辦了。
一、中國古代教育基本上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成其是唐代以前,一般只有門閥官宦人家子弟方才有權讀書識字,平民百姓識字得極少。這種愚民政策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然則不利於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欲真正成為所謂的禮儀之邦,且又不能喪失尚武精神。推進全民文化教育勢在必行。而且必須開展白話文教育,之乎者也的老百姓誰聽得懂啊。但吾所料,這一教育的改革必會阻礙很大。因為很多讀書人必然會認為改革觸犯了他們的特權和尊嚴,必然會多有反抗。這些還得認真對待。
二、由於儒學教育的影響,中國從漢朝起慢慢建立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對統一的強大渴求性。然而儒學獨尊的地位慢慢消磨了人們心中的尚武精神,‘萬般皆為賤,惟有讀書高’。這是什麼狗屁理論。怪不得宋明清等朝對內兇狠殘暴,對外則卑躬屈膝。沒有了尚武精神的中華民族後來變得任人欺凌。我一定要改變這一情況,決不能任儒學一家獨尊。而要讓‘百家爭鳴’的時代重回現在。如此,不須兩三百年,必然能夠逐漸發展出平衡燦爛的中華現代文明。當然,為了社會的理性發展,法家的理論必須置於主要地位。但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法家理論是極不完善的,我必須要認真的修改後方能行之於世。
三、以前唯有門閥官宦子弟可以出仕,平民要想出仕,途徑極為有限。漢代好像必須要州牧、刺史得推薦舉了孝廉方可以出仕,然這一機會對許多有抱負的平民來說實在太少。還有就是參軍一途了,然而這種刀口舔血中求富貴的偶然性也比較大,不是穩妥之計。故我考慮欲將後世的科舉制度引入現世來選拔人才。當然絕不能考八股文等那些狗屁不通的禁錮們思想的東西。最好考一些實實在在,能為國家、為百姓謀福得的東西。而且科舉也得分為文舉和武舉。一個國家如果過於重文則會像宋王朝一樣經濟文化極為發達,卻被北方蠻族按頭暴打了三百年。但若像秦王朝一樣過於黷武,則又會耗盡國力,二世而亡。故我決心要在社會上形成文武並重、文武相濟的正確社會風氣,那樣方可保萬世之安。
四、另外作為國家存在與否基石的軍隊亦必須改革。現在的軍隊大多是作為將領私人財產而存在。士兵大部只知有將領,不知有帝王,更不知愛異百姓。如此軍隊能不叛變不斷,禍國殃民。我也必須加以改革,使其知曉百姓才是軍隊最高的統帥、帝王乃是百姓之代表、將領只是帝王之臣屬耳。如此令軍隊知其出身、忠於萬民,方可以滅其禍、用其能耳。這一點極像我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思想,見笑見笑!啊啊啊!
想到此,我送命召集各部文武,將上面的四點意見對其等細細說明。果不出吾所料,我的作法不要說下面的官史就是我身邊的這般大佬都不願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