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那又如何?(第1/5 頁)
如果楚國君臣沒有應邀前來,自然是楚國打算繼續負隅頑抗。
要是楚國真的繼續負隅頑抗,晉國絕對會做出更激烈的事情,例如兵逼楚國都城“郢”了。
當前的聯軍……,或者說晉軍,有能力兵逼“郢”嗎?如果僅是兵逼“郢”的話,絕對能夠辦到。
只不過,能夠兵逼“郢”是一回事,打不打得下來是另外一回事,會不會因為逼得楚人拼死抵抗導致兵敗如山倒,更是無從得知的事情。
講事實,樓令認為兵逼“郢”度的難度不大,攻克的難度同樣不大,可是不得不思考攻下之後將會引發的後果。
楚國連續在三次戰役慘敗,內部目前分化成了兩派,尤其是君臣不和。
還有另外的因素,楚國現有的兵力不是屯駐在“方城”後面, 便是前往江淮一帶,“郢”超大機率是沒有多少守軍的。
這樣的情況無限跟吳軍攻克“郢”重合。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楚國或許或因為“郢”的陷落而亡國,晉國卻是沒有能力全面接收楚國的地盤。
打這樣的滅國戰爭有什麼意義?其他人怎麼想不知道,反正樓令覺得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當下將楚國滅掉,獲利最大的將會是吳國或宋國。
無論吳國或是宋國獲利,對晉國並沒有好處。
所以了,留下一個半死不活且內部矛盾重重的楚國,反而是對晉國較為有利。
郤至和士匄出發的動靜很大,沒有人不知道楚國君臣已經到來。
楚國君臣的到來讓晉國君臣十分歡喜,列國君臣在心情上則是感到萬分複雜。
“爭霸出現最終的結果了。”一些人這麼理解。
更多的人:“即便楚人日後還會爭霸,他們真的去掉王號,不再與晉國是同等級別了。”
意識到正在發生什麼,發生之後將會對天下格局產生何等影響的人,他們最是感到難熬。
沒有國家能夠跟晉國抗衡之後,晉國是就此消停,還是幹一些更加過分的事情呢?
從晉國近期的行為來看,不像是會消停下來的樣子,反而更大的機率幹出更過分的事情。
一些認清現實的人,他們很想構建起共同反抗晉國擴張的聯軍,只是又不敢有任何的實際行動。
很多的人都注視向齊國,抱定一旦齊國敢扛事就加入的心思。
非常要命的事情是,齊國近期因為想吞併萊國,採取了對晉國無比恭順的國策。
是的,不止晉國君臣看出齊國想吞併萊國,有些國家的君臣也看出來了。
看出齊國想做什麼的人,晉國君臣很清楚成功吞併萊國的齊國幾年後將不復恭順,早就準備好了相關的方案。
列國看出來的其他人,他們盼著齊國吞併萊國之後趕緊支稜起來,乃至於有國家都想暗中給齊國輸血了。
有沒有國家的君臣將希望寄託在楚國身上呢?絕對有,只是要排除掉宋國和吳國。
短期內指望不上楚國是很明顯的事情,與其指望楚國還不如教唆齊國、衛國、魯國、宋國聯合起來對抗晉國。後面可能成功的機率,論事實就是比奢望楚國馬上有實力抗衡晉國更高。
會盟臺已經在修築,只等修築完畢選個吉日便會展開正式會盟。
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並不是只有一座營盤,以國家為單位都有自己的駐營範圍,大體上則是比較靠近。
有一點比較特殊,以往還會有國家將營盤選擇跟晉軍緊緊挨著,這一次卻是起碼都間隔了百米以上。
抵達的楚軍,他們最後選擇距離聯軍營區約六里的位置駐紮。
作為晉軍的盟友,列國選擇跟晉軍保持百米間隔。
暫時是敵對的楚國卻是選擇抵近到六里範圍之內,顯示得卻極有態度。
因為若是以交戰為目標,營區不會靠得那麼近,起碼需要十里以上的緩衝區。
“你們沒有親眼看到,他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模樣啊!”郤至興高采烈又充滿幸災樂禍。
士匄做出了聳肩攤手的動作。不是特別開心的話,身為卿大夫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楚國願意服軟?儘管晉國君臣知道事情不算完,最為起碼取得了很大的政治意義。
能夠在他們組成領導班子的階段取得那樣的政治意義,哪怕他們之前或之後沒幹出什麼有功績的事情,僅是強迫楚國去掉王號,足夠在青史上留下一個好名聲了。
至於說楚國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