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不是弭兵會盟啊(第1/5 頁)
晉君周不得已,只能再次派出使者謁見楚君招,提出在“宛丘”或“新蔡”舉行會盟的建議。
當前,真的沒有誰比晉君周更想順利舉行與楚國的會盟。
以形勢來看,楚國受於壓力只能屈服,哪怕是假意屈服,只要有一眾諸侯進行見證,真或假對晉國來說並不絕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楚國在那種場合宣佈去掉王號。
那可是會盟,並且一國之君親自參加,將要宣佈某一件事情。
只要身份足夠高,私下場合講了什麼話,一樣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何況是國家首腦在正式場合宣佈某件事情呢?
因此,只要楚君招承諾去掉王號,甭管楚人到底怎麼想,世人就會對楚國稱王不再當一回事了。
“我們要不要讓楚國重新承認乃是周天子的封臣呢?”晉君周在會議結束之後,請樓令到自己的帳中。
幾年前,吳君壽夢先派使者去“洛邑”謁見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回應,才讓吳君壽夢得以認祖歸宗,吳國也重新成為周王室的封國之一。
那一套程式下,吳國也就重新投入姬周王朝的懷抱,起碼周王室體系下的列國之人要承認吳人乃是同胞的事實。
目下怎麼來定義同胞的呢?
雖然說列國的達官貴人很看重血統,但是周公旦執政時期早就打了補丁。
周公旦打下的補丁就是,認為效忠天子便可為同胞。
後面,齊國稱霸期間打了另一個補丁,認為只要文化認同的話,便可稱為同胞了。
周公旦打補丁是因為當時狄、戎、夷、蠻還十分強大,周王室也需要獲得他們的效忠,來保證天下共主的地位。
稱霸的齊國則是因為需要消化俘虜,以及減少來自狄人和夷人的反抗情緒,簡單來說就是奔著民族融合而去。
兩個補丁先後被列國所接受,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天下人認可的道理。
此後,是否效忠周天子以及認同彼此的文化,用來定義能否成為同胞了。
那也是“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由來,不再單純以血統定論,只看互相之間的認同度。
在新觀念被世人所接受之後,夷狄也可以變成中國之人,中國之人摒棄了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就成了夷狄。
以為那是孔丘的觀念嗎?
上面都提到歷經了周公旦執政和齊國稱霸的兩個階段了。
孔丘在《春秋》只是闡述時代的發展,並非是由他倡導那種觀念。
問題是什麼?最後也就《孔氏春秋》完整傳承下去,自然而然就讓缺乏可查閱資料的韓愈以為是孔子的首倡。
因為事情很複雜的關係。
所以,晉君周那麼問不是白問,問出來也有相關的講究。
例如說,楚國重新成為周天子的封臣,雖是由晉國來完成這個事業,屁事沒幹的周天子卻要享受該榮譽,真正幹成這個事業的晉國則淪為配享。
什麼叫配享呢?就是次級榮譽。
領導什麼事情都沒有幹,怎麼還能享受榮譽?因為他是領導啊。
類似的道理從上古一直長久的以後,會繼續存在著。
樓令對此有進行過思考,說道:“周天子並不參加會盟,會盟現場也沒有天使(使節)。”
晉君周能夠聽得懂嗎?
為什麼樓令一開始就認為不需要邀請周王室的人一塊南下?因為他認為這一次南下可以迫使楚國屈服。
然而,楚國會真的屈服嗎?以楚人的尿性,肯定不會真正屈服啊。
事情到後面還會有轉變,楚國降而復叛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
既然楚國一定會降而復叛,等於拿到的榮譽會很燙手。
如果由晉國來盡享榮譽,日後楚國反悔,晉國名譽會受損,也要由晉國再一次將楚國打趴下。
換成榮譽共享,晉國不用承擔最大的責任,要不要出兵討伐楚國也屬於可以斟酌再決定的事情。
晉君周顯然是理解了樓令的意思,心裡還是覺得非常可惜。
儘管楚國會降而復叛,屈服了就是屈服了,短暫的榮譽也是榮譽。
明知道可能會出現苦果,晉君周還是很需要那樣的榮譽!
有了那種榮譽的晉君周,短時間內能夠獲得光環,藉機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樓令看得出晉君周的渴望,勸道:“有些東西吃下去會壞肚子的。”
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