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部分(第3/4 頁)
的殖民擴張過去的。
華夏的歷史,其實就是一種開拓征服殖民史,只不過是一點點的蠶食,而不是鯨吞。
只有移民,才能真正的讓高加索永久的掌握在大華手裡。
扼住了高加索,再控制三海,大華才能將廣袤的西疆給牢牢掌握。
“反正這次要在高加索來幾次大行動,先威後恩,恩威並濟,才能讓那些蠻子知道厲害,懂得臣服。把那些不服的都給削了,到時貶為奴隸,直接送給來移民的漢民。”
“陛下這是又一次分封啊。”
李靖由衷的讚歎張超的這種策略。
這是一次不給爵位的大分封,用廣給土地送奴隸等方式,吸引漢民移民過來。那些移民來的漢民,拖家帶口來,然後朝廷再送他們一批奴隸,手裡握有大量土地,幾乎每個家族就相當於一個大的莊園,相當於一個地主或者說是領主。
只不過相比於授封爵位的領主,他們沒有爵位,不能享受貴族的待遇,不能免稅等,但這樣一來,也確實能更吸引百姓願意來到這遙遠的高加索。
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成片土地的莊園,能讓移民來的百姓有更強的能力守住自己的家業,以及開墾耕種。
比起把地直接授封給貴族,這種模式對朝廷來說更有利一些,一來朝廷控制權更高,二來稅賦更多。
貴族雖然權力也有限制,但貴族在封地上還是享有許多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特權的。
“當然,如果那些蠻子中有比較識時務的,我們也不是就要打擊他們。對那些識時務明大體的,我們可以授封他們官職、土地,將他們納入我們大華的體系之中,讓他們也成為登記在籍的子民。”
秦瓊也發表自己的意見。
“我們應當鼓勵駐紮在這裡的軍隊將士,把自己的家眷親友接來。給將士們分田授地,給他們的家眷們也分田授地,這樣一來,士兵們也能經常見到自己的親人,而且也會更好的守衛這方土地。”
這類似於軍屯。
一般來說,張超是不太支援這種方式的。大華的軍隊不是府兵,而是常備軍,士兵以士官和義務兵為主,義務兵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甚至大華的各軍,實際上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動的。
各軍每隔幾年,都會換調駐地,將領們也一樣時常對調。
這都是避免軍隊在一地久了,與地方勾連不清,甚至是將領長期在一軍中,會形成山頭。
駐地調防和將領調換,都是為了軍隊穩固,以及讓各軍都能很好的磨礪。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軍隊因為長期備戰或打仗,就很精銳,而有的地方因為長期無戰事壓力,結果日久後松馳糜爛。
這樣就會導致軍隊的不平衡,比如歷史上北方軍隊大都強於南方軍隊,一旦北方軍隊出事,南方軍隊就算調過來,也無法制衡。
因為現在這種調防制度,若是讓軍隊家眷隨軍,就很不方便。
“可以給有功將士們授以騎士、武士勳位,賜給他們莊園采邑,讓他們的家眷過來經營。”
“要經營好高加索,只怕要花費巨大啊。”鄭善果心裡算了一下,覺得移民和駐軍等,開支絕對不會小。
“錢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賺。再說了,朝廷這些年錢也沒少賺,又是稅賦又是貿易,還挖金挖銀的,府庫充盈。有了錢就得用,過去我們拿這些錢修路修河,興辦教育,加大衛生教育投入,用來擴張裝備。其實錢轉了一圈,也是取之於民,又用之於民了。”
“現在我們投入一筆鉅款到高加索來,從短期看,投入巨大,但從長遠看,這筆錢不白花。”
與其有錢拿來修宮殿、享受,還真不如用來擴張和殖民。
跟過去的老農們想的有土斯有財一樣,國家其實也是一樣,疆土也是根本。不管是窮再差的土地,都不會是多餘的。
高加索不如江南土地肥沃,但這裡戰略位置重要。
青藏高原和天竺大陸,也不能說青藏高原就不重要。
“如果在十年裡,我們能夠遷移五十到一百萬漢民到高加索落地紮根,那麼可以說,高加索就永遠都是我們漢家的,再也沒有人能夠從我們手裡搶走。”
高加索的土著蠻子有幾十萬,但蠻子就是一盤散沙。
可漢民卻不同,有一百萬漢民,真的能夠把高加索完全變成漢家地,變成一個新太行山或者是新的秦嶺。
張超就是有這種自信。
朔方。
王家正在開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