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人報仇。”燕烈翔披上銀色的精鐵戰甲,正好頭盔上的長長紅纓。
“臣願與大王同上戰場,還請大王另派他人,……”
“你乃親信之人,若有不測,還須你輔佐太子,勿違命!”
辰時,戰場上的廝殺已持續了一個時辰,燕烈翔頭盔已掉落,戰甲也被戳了幾個洞,他望望周圍,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自己這次率領的三萬精兵,與對方的十五萬軍隊相遇,雖然自己設下埋伏,但對方來的人數比自己料想的多了一倍。
血腥的氣息在空氣中蔓延,耳邊是金戈交鳴之聲。
巳時三刻,暫時在高地上包紮傷口,順便觀察敵情的燕烈翔接到斥候報告。
“大王,敵軍增援越來越多。已從東、西、南三路向我們包圍過來。我軍退路已被截斷!”
“請大王從北側山路立刻回軍!我等為大王護佑!”
“寡人今與爾等同生共死!不信殺不出重圍!”燕烈翔猛地翻身上馬,縱馬直殺出去:“殺!”
午時一刻,燕烈翔眼前有些發黑,左臂中了一刀,單憑右手,銀纓長槍拿著有些費力。他低頭看看自己,隱約看到胸前數只箭羽。血不停地在流,是自己幻覺麼,周圍一切都變得昏暗起來,耳邊的喊殺聲也變得漸漸微弱。
愛妃,愛妃……
……
喜歡悲劇的這章就是結局。
結局前的話
又到了快結局的時候了,有些話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所以特地開這一章。
日食的處理
首先,將答應了的前章古文較多的那段翻譯出來,供文言文不太熟悉的親參考。
“這一日晚間,楚國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記下了這麼幾個字:“五月甲申朔,日有大蝕,晝如夜。”第二日,史官又補了一行字在後面:“翌日,王容甚哀,下罪己詔,意齋戒三月,以求天恕,大司農及戶部諸臣贊之,然司戎少常伯會集兵部諸將諫阻,王不允,昭儀楊氏從兄司禮少常伯平林以舊例力諫,王稍減之,改一月。更年號為‘興平’。”一月後,史官補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廬江三郡及揚州大蝗,害苗麥。”一年後,史官在此次日食條下繼續添補:“太子翌日急病,經年方愈。”
先說一下背景知識,古代發生日食或是天象大災,被認為是在位者德行有虧,天象示警,因此皇帝或者國君要減膳食、換偏殿、齋戒、或大赦、減稅等措施來乞求上天息怒。日食一般發生在初一,初一有個專門的稱謂,叫做“朔”。當然十五也有個對應的稱謂,叫做“望”。古代用干支排序,對應的年、月、日、時都有相應的干支描述,那天的初一用干支排序就是甲申日。
翻譯:這一天晚上,楚國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記下了這麼幾個字:“五月初一日,發生很嚴重的日食(普通日食不會在前面加“大”字),白天如同黑夜一般。”第二天,史官又補了一行字在後面:“第二天,大王面色極哀傷,公佈責備自己的詔書,打算齋戒三月,乞求上天寬恕。農業部部長(大司農)及戶部(財政部)官員都贊同,但是國防部部長(司戎少常伯)和國防部(兵部)各將領都反對,大王不理會他們的反對意見。最後,楊昭儀叔伯的兒子文化教育部部長(司禮少常伯)楊平林以前代發生日食,先王採取的儀制為例勸阻,大王才略微減少齋戒的時間,改為齋戒一月,同時更改當年年號為‘興平’。一月後,史官補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廬江三郡及揚州發生嚴重蝗災,苗麥受損。”一年後,史官在此次日食條下繼續添補:“太子(在日食的)第二天突然生病,過了一年才痊癒。”
我選擇“五月甲申朔”是根據《晉書 天文志》,之所以選擇這個,是因為“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朔,日有蝕之”後面,還有“六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蝕之。”就是說五年時間中發生兩次日食,正好符合我文中陣法發動後的第五年小燕遇險安全脫身需要的天象變異。在我的設定中,雖然平行時空歷史具體朝代有差異,但由於我先設定的文明程度進展差不多,那麼,天體的執行應該是一致的(簡單說來天體執行決定四季,進而決定農業,再決定文明發展程度)。也就是說,那個時空發生了日食,這個時空在同樣的時間也會發生日食。
不過,如果文明程度進展有很大差異(比如同樣的500年,一個時空已進展到蒸汽時代,另外一個時空還停留在人力畜力時代),那麼天體執行就可能跟另外一個時空的不一樣。當然,幸好我在晉書中找到了符合我需要的歷史記載,否則還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