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頁)
崖抑�摹U飫鐧氖慮椋���梢宰鮃話氳鬧鰨��惺裁詞慮椋�涫擋揮謎偌��鄭����且謊�摹!�
瓊山縣有五都九圖九村峒,在瓊州弈各州縣之中算是漢人最多黎人最少的。也正因為如此,鄰近的黎族豪民和漢人相處愕多了,生活習性等等都學了漢人的那一套,對於金銀布帛亦是極其熱衷,但能送家裡子弟去上學科舉的豪酋卻是百中無一。所以,面對這個和自己年紀相仿卻機靈得過了份的年輕人,張越倒是覺得頗合脾胃。
“撫黎的事情有撫黎知府,本司前來,安撫先頭的事情只不過是附帶的,要緊的是另外一件事。”張越輕輕合上了手中的摺扇,隨即問道。“我且問你,你的族人平日是靠什麼為生?”
王志頓時有些摸不著頭腦:“靠什麼為生”大人這不是明知故問麼?治下雖然也有河流山川,但我們已經不是那些打獵捕魚的蠻人,自然是以農耕為生
盯著滿臉疑惑的王志,張越又緊跟著問道:“好,那我再問你,在這瓊山縣,一畝地的收成幾何?一年能收成幾次?”
和那些不識五穀不辨稻麥的迂腐書生相比,王志因是父親的長子,向來是當做繼承人培養,再加上人聰明伶俐,天時地利農事兵事都能摸上一個邊際,此時聽了雖然眉頭大皺,但仍是認真回憶了起來:“一畝地大約也就是打一石多糧食,年成好的時候能有兩石,若是下死力督促了那些人耕田,大約三石。要說收成,一年自然只能收成一次,大人為何問這個。?”
“很好,若是一年能收成兩次甚至於三次,那又如何?”
雖說在府學讀書,但瓊州…集息等等畢黃比不得廣東其他地方,因此對千雙季稻三;插辦王志並沒有得到風聲,此時不禁愕然。仔細想了想,他便抬起頭問道:“恕學生愚鈍,還請藩臺大人明示。”
“瓊州府乃是極熱之地,四季無冬,從前歷來都是一年一耕,靠這一次收成吃飯。但就在瓊州府南面。有不少番邦島國,氣候也就是和這裡差不多,可那裡卻是一年收成兩次甚至是三次!在那些島國,一年的頭一次收成若是兩石,第二次至少能收穫一石,而第三次,則在七八斗之間。如此算來。一年的收成幾乎翻倍。如今本司已經在廣東的一些州縣試行行雙季稻和三季稻,此次到瓊州府來,主要也是為了此事。”
王志站在那兒邊聽邊思量,待到最後頓時眼睛一亮。他雖年輕,是非道理卻一向分得清楚,儒家的那一套博大精深,他在府學也算不上什麼極其出色之輩,更何況他自認為賽人的根基就在於所領的族民和祖上傳下來的地方。他不指望能考中舉人乃至於進士入朝為官,但是若能讓本家不斷壯大,他自然是樂見其成。於是。張越一說完,他就立玄拱了拱手。
“學生一直聽聞藩臺大人一心為民,如今一見,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面!藩臺大人若是真的為了此事而來。學生願意效犬馬之勞,甚至可以請父親去見四鄉峒。這樣的好事。不用說大家都一定會答應的!只是,學生雖然沒有下過田,但也知道,這農耕不是一張嘴說說而已,天時地利蟲害等等都需考慮在內。大人真有把握能做成?還有,大人既推行此制,是否還有需要我們賽人做的事情?”
“本司要你們做的事情並不難。就是朝廷的賦役。對於瓊州府來說。田賦不過是一畝地三升三合五勺。哪怕是以如今一畝地一石計,也就是三十稅一。若是日後一年兩三熟,則所佔不過是九牛一毛。這是朝廷正項賦稅,黎人既然同是大民子民,除卻遭災天恩鐲免,這一項便不能廢了。至於換役,本司之前從瓊山縣來,一路用竹轎,足足走了兩個時辰方才到此。你們這裡還是離瓊山縣最近的地方,若是再遠又如何?本司知道黎人也有些精巧的手藝,可道路不通車馬,便是再好的東西也運送不出去,在別人看來便依舊是蠻人!所以,這些繼役對你們決計是大有好處。”
盧海山原本還暗自埋怨張越不管撫黎知府的事,不體諒本地賦役難抽的苦處,可這會兒見其把大道理都分掰成了各種好處,不禁心悅誠服。同時也生出了幾分快意。撫黎知府的進項絕不是朝廷那一丁點俸祿。而是每帶挈生黎出山附籍,讓他們得到了朝廷官職,就能夠從中抽取好處,而另立黃冊則是可以藉機斂財。於是,眼見王志被張越說得神情大動,他不禁對身旁的于謙讚道:“於侍御,看這樣子,此事必然可成!”
見王志大為心動,張越微微一笑。又繼續說道:“繳納九牛一毛的賦稅,出應正項勞役,這道路水利橋樑等等就全能設法營造了起來。瓊山縣臨海,道路一通,靠著海運,山貨更能夠賣到廣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