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2/4 頁)
沒看你臉上張揚過哀傷,那是種多麼寂寞的倔強
你拆了城牆讓我去流浪,在原地等我把自己捆綁
你沒說你也會軟弱,需要依賴我
()
我就裝不曉得,自由移動自我地過
想念是會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
哼你愛的歌會痛,看你的信會痛連沉默也痛
遺憾是會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來回滾動
後悔不貼心會痛,恨不懂你會痛,想見不能見最痛
我發誓不再說謊了
多愛你就會抱你多緊的
我的微笑都假了
靈魂像飄浮著你在就好了
我發誓不讓你等候
陪你做想做的無論什麼
我越來越像貝殼
怕心被人觸碰你回來那就好了
能重來那就好了
家庭聯歡會開得那個熱鬧,讓那幾個外國女人都不再想家了。
最後大衛還單獨跟何凌合唱了一首《母子情,兩地書》,那聲情並茂的演唱讓在場的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聯歡會一直進行到深夜。睡前何凌囑咐大衛:“早睡吧,明天跟我去見一個人。”
第390章 千里之尋
大衛的車子帶著何凌從臨江出發朝著千里之外的目的地飛奔,經過了數小時的急馳之後終於讓車輪輾到了這片生育過他而今又藏著他用的牽掛的土地上。
這裡是中國的三大半島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整個半島突出於渤海與黃海之間,與遼東半島隔渤海遙遙相對。
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顯示著白堊紀末那十分頻繁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的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山東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如供仙時擺在神像前的一摞摞饅頭,而沿海卻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
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比較集中的地區。擁有著中國著名的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
而大衛與何凌一起正朝著它的腹地駛去。
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齊魯大之地。由於先秦時齊、魯兩國緊密相連。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不可分割的一體。統一的文化圈也就形成了統一的地域概念。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不過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範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範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之後,地域範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範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範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範圍為準,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範圍為準,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準處理。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
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絡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絡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絡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絡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