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4 頁)
公元1216年,金天賜二年秋,蒙古大軍攻破了大金國的國都中都皇城,然而當鐵木真進入這座雄城的時候,卻發現這裡幾乎成了一座空城,除了一些膽小不敢跑的百姓外,他們沒有找到任何金國的皇族成員,沒有找到任何的高官顯貴,因為那些人都被楊康殺死了,就連幽禁的李師兒也死掉了,皇帝陛下實在不忍心那位歷經磨難的太皇太后再遭受蒙古人的摧殘。
蒙古大軍在城中搜颳了一天,卻收穫極少,金國的國庫大門敞著,裡面什麼都沒有,皇宮中倒還有些值錢的東西,可都是很難搬動的,他們在一部分被攔截回來的百姓身上倒是發現了大量的財物,一打聽才知道那位金國的小皇帝竟然把整個國家的財富分給了老百姓。
這是瘋子還是聖人?
鐵木真異常惱火,他派兵沿著兩個方向追擊金國的皇帝,一個是去往開封府的,一個是去往長安城的,然後咱們的皇帝陛下一向都是不走尋常路,當年金國太子完顏洪裕派了無數兵馬都沒有抓到楊康,鐵木真更是如此。
初秋時節,楊康和穆念慈再一次走在了鄉間的小路上,只不過這回多了容妃和小皇子完顏緒。
第十九章飄搖的未來(求訂閱月票)
數曰後,楊康一路有驚無險的來到了長安城,見到了榮王完顏洪熙。
在和榮王進行了一番密議後,皇帝陛下發布了一份征討血詔,其中歷數蒙古大軍的惡行,包括**金國的皇室宗親,**金國的朝廷官員,**中都皇城的百姓,整個中都皇城數十萬百姓被蒙古大軍屠戮一空,曾經繁盛一時的中都城成了一座死城,城內百姓的屍骨堆積如山,蒙古大軍的惡行實在是罪大惡極,罄竹難書,包括太皇太后李師兒和皇太后包惜弱都在逃難中不幸遇難,只有皇帝陛下和小皇子倖免於難。
這份血詔可謂是字字血淚,句句悲憤,讓聽者辛酸,聞著落淚。
皇帝陛下把所有的罪責全部推到了蒙古人身上,臆造了一箇中都屠城的謊言,連包惜弱的事情都圓了過去,把自己徹底的撇清了,反正蒙古大軍的名聲一向不佳,中原人一直認為蒙古人是野蠻人,還有蒙古人吃人肉的傳言。
楊康這是要快速的把整個事件的基調給定下來,在這個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朝廷的邸報是最好的傳播平臺,也是最有信譽度的,即便事後有人提出質疑,但這就是朝廷官方的意見,任何質疑都是居心叵測,都是在和朝廷作對。
榮王完顏洪熙自然知道真相,楊康也沒有隱瞞,三王爺對此並不在乎,那些王爺和大臣敢於逼宮,等同於造反,殺了也就殺了,而且楊康能帶著小皇子完顏緒一起逃出來讓三王爺很是欣慰,他們這一輩兄弟自相殘殺,可榮王不希望下一輩也是如此。
這是皇帝陛下帶著小皇子逃離的原因所在,他如今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榮王了,皇帝陛下不想讓這位三王叔認為自己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反正這個小孩子對他構不成威脅,那便暫時留著吧。
這份血詔讓天下譁然,至少在金國國內是如此。
如今河北之地盡入蒙古大軍之手,只有河南和陝西的部分地區還在掌控之中,宋國大軍渡過長江,向著開封府挺進,陝西被木華黎佔據了大半,大金國無疑處在了最危急的時刻,這份血詔讓金國將領和百姓意識到蒙古大軍的殘暴,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反抗,二是逃跑,否則只能落到被**的下場。
於是在金國各地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看到蒙古大軍便不戰而逃,第二種便是誓死和蒙古大軍戰鬥到最後一刻,極少有投降的例子。
楊康在曾經的英王府中靜坐著,那些分散逃出來的人都聚集到了英王府,這就是皇帝陛下目前的班底了,看著眼前這些小的小,傻的傻的,既沒有猛將,也沒有良臣,可謂是可憐之極,不過皇帝陛下並不氣餒,至少這些人都是忠誠的,至少在長安城他是安全的。
鐵木真的大軍沒有固守中都城,而是兵分兩路,一路朝著長安城攻來,要和木華黎的大軍匯合,一路朝著南方攻去,要和宋國大軍匯合,這便是耶律楚材的謀劃,只要兩股大軍能夠交匯,相當於把金國切割成了幾個小塊,接下來只要逐步蠶食即可。
入秋之後,隨著蒙古大軍的遞進,京兆府周邊各縣逐一失守,榮王完顏洪熙最終只能選擇固守長安城,只要能堅持到入冬,便會獲得喘息的時機,北方的大風雪會讓各方暫時罷戰,長安城是雄城,易守難攻。
在蒙古大軍進攻金國三個月後,鐵木真和木華黎會師於長安城下,大金國危在旦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