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大連等地的南北電報樞紐。水下陸上電線縱橫,中外電報俱集中於此處中轉。慈禧的緝捕令第一個就拍到了煙臺登萊道衙門。
按說登萊道衙門接到密電之後,應該立刻封鎖碼頭,派人嚴密監視,可是這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外。
由於早期中文密碼編制過於簡單,查閱調看的手續又異常繁瑣,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不能及時應變。所以自從清政府啟用電報為官方正式通訊手段後,為了確保不讓人假傳聖旨,特別規定了一定級別以上的大員都可以看電報底稿,確認電報上自動收報的軍機號頭,此命令才算有效。但是同時又有規定,來電的密碼本只有少數官員才能持有。
可巧的是,那天登萊道臺李希傑前往膠州,這位大員還頗有職業素養,知道密碼本的重要性,隨身帶著。這一帶不要緊,他手下大大小小十幾名官員大眼瞪小眼,誰也不知道密電裡說了些什麼。朝廷有嚴格規定,哪一密級的電報由哪一級官員譯出,不得僭越。慈禧太后發電時用的是最高密級,衙門的電報生只能翻譯出加密的內容,至於內中說了些什麼,除了李希傑的電報本,整個煙臺誰也破譯不了。
晚清官員,大多顢頇。既然破譯不了,那就擱著吧,反正密碼本是李大人帶著的,出了事也是他的責任。於是道臺衙門就把這份十萬火急的電報擱在了一旁,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
康有為不知道自己又在生死線上走了一遭,他悠哉遊哉地在碼頭上買了點水果,又打聽了一下北京局勢,就回到了重慶號上。重慶號開走半天,李希傑才晃晃悠悠回到衙門,他一看有一封北京來的密電,連忙取出密碼本,翻譯出來一看,臉登時就白了。
這可是要殺頭的大罪呀。
自從有了電報這個新通訊工具之後,清政府在考評官員時多了幾條關於電報的標準。一是要對密碼本進行嚴格保密,不得假手旁人;二是有密電來時,一定要及時譯白執行,不得延誤,還詳細規定了洩密扣薪俸多少,延誤時日要扣除薪俸。李希傑第一條執行得很好,第二條可就麻煩大了。何況這封電文是慈禧太后親自下令的,他這個失誤跟抗旨這等大罪也差不多了。
上海道與登萊道不同,道臺蔡鈞接到密電之後早已經嚴陣以待,只等重慶號自投羅網。虧得英國駐上海領事白利南從中斡旋,派了一個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職員在吳淞口先攔住重慶號,找到康有為,把慈禧的密電給他看,康有為這才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他當即被英國人轉移到英國輪船皮萊瑞號,然後轉送香港,旋即出國,從此開始了流亡生涯。
至於李希傑,他因未譯電報而耽誤了捕拿康有為的行動,慈禧太后得知後十分震怒,批了一個斬立決——他當初在煙臺租界勘界時為洋人作倀,壞事做盡,這也算是一樁報應吧。
慈禧在北京發動政變,不過中午之時,在天津的榮祿便已知道;康有為出逃不過三四日功夫,通緝令便已經傳遍沿海各省。而若不是在北京的英國人獲知清廷密電,及時轉拍給上海總領事館,恐怕康有為也早喪於慈禧之手。這種資訊傳遞的效率,在從前是不可想象的。電報對晚清政治的影響,可見一斑。
第二件事發生在1896年,故事的主角是中華民國一代國父孫中山。
當時的孫中山名字還叫做孫文,還遠沒有後來的風光。他在頭一年組織了廣州起義,可惜起事洩密,整個行動被總督譚鍾麟扼殺於襁褓,還白白折損了一條臂膀陸皓東。在撲滅廣州起義後的第二天,清政府即下令在全國通緝孫文,懸賞花紅銀一千元的佈告甚至貼到了西貢和新加坡,並加派了大量密探追查他的蹤跡。如何利用電報的迅捷手段來撲滅國內外危險勢力,清政府這時候已經是玩的十分熟稔,通緝電報打到了清政府駐海外幾乎所有使館,差不多成了全球通緝的陣勢。
在這種形勢之下,孫中山不敢在國內多作勾留,他先去澳門,再避香港。香港的一位律師朋友建議他立刻出境,於是孫中山匆匆坐船抵達日本神戶,在神戶割掉辮子割掉,改換西服,表示與清政府徹底決裂。1896年初,孫中山攜妻子盧慕貞與孫科前往夏威夷,接著又輾轉前往美國本土。當時三藩市華人數量最多,於是孫中山前往那裡,還在唐人街發表了講話,號召大家進行捐款。巧合的是,恰逢李鴻章差不多也是同時開始動身訪美,清政府在美國的情報活動空前頻繁,唐人街上的密探特別多。孫中山在唐人街一開口,密探立刻將他的行蹤彙報給了清政府駐華盛頓的公使,說此人形跡作派,很象是通緝令上的孫文。
時任美國公使的是楊儒,這是一位晚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