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促狹地笑笑:“不是遭災了麼,哪還有錢投資鏡子生意?還有,你可以去跟管這樁事兒的人打個招呼,暗地裡先查一下,如果這幾個月在江南購入大量土地的,想個法子清出去。”
陽昊不覺好笑:“鏡子得利縱然豐厚,那些人也未必看在眼裡,倒是會掃了臉面是真。我擔心的是……”他忖度片刻,續道:“多日暴雨,兩淮所屬多家鹽場停了薪火,灶戶也多有亡失。兩淮之鹽行銷蘇、皖、贛、湘、鄂、豫六省,如今舊有存鹽不足,引發鹽價騰貴,若不能善加處置,必將人心浮動。”說罷目注賈琮。
賈琮倒是一怔。
他前世十幾歲的時候跟著旅行團到揚州旅遊過,記得當時導遊專門介紹過揚州鹽商,稱之為:又雅又俗.亦儒亦商,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講的是‘報效’二字:國家每有重大軍事行動,或天災年荒,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慶,鹽商就會捐輸大筆銀兩以資國用。
怎麼這裡的鹽商不一樣嗎?
受了災不救濟不說,還要藉機漲價?
想起上輩子非典時候的消毒劑、核輻射時的鹽……賈琮不禁皺眉:不會又是搶購風吧。
“那個,你要不能說就當我沒問啊。”賈琮瞅了陽昊一眼,小心地道:“兩淮鹽場受災,可是沿海一帶出鹽的地方有好多吧?不能運點過去嗎?”
陽昊淡淡搖頭:“不是所有沿海的地方都能製鹽的。浙江鹽場也受了災,山東產鹽,可是運出不便,短時間內無法救急。”
這倒也是,賈琮暗罵自己迷糊,還當是上輩子呢,受了災吃的用的都是飛機從天上送!
“可是雨不是已經停了好些天了麼,當地先採些鹽出來頂一頂呢?”
陽昊有些煩惱地按著頭:“大雨之後灶蕩中柴薪缺乏,無薪如何煎鹽?且災後灶戶灘丁多有逃亡,人力不足。”
猛地一拍腦門,賈琮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件事。
扯過一張紙,寫上曬鹽二字。
他穿越之前,曾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山西運城古鹽池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出於好奇,他專門搜尋了幾篇有關製鹽的文章來看。
來到紅樓世界之後,姑父林如海去世前任巡鹽御史,主管兩淮鹽政多年。他曾打聽過如今的製鹽手段,發現與正史中相去不遠:位居產鹽核心地位的兩淮鹽區,一直用的是團煎、火伏等煮鹽法,經濟實用且高效的曬鹽法始終不能大面積開展。
他將紙推過去:“曬鹽法不用火煎,而且快速又省人力。我聽人說過,福建一帶從明朝開始就大規模用曬鹽法了,可是兩淮那邊到現在還在煮鹽。”
陽昊皺眉:“兩淮鹽量居天下之冠,如用此法,則餘鹽積聚,必引得私鹽盛行。”
私鹽?賈琮一臉不解:“那國家為什麼不把所有的鹽都採購了,還要留下一部分在私人手裡?有多少收多少,就象糧食一樣平時多存下些,現下不就有能調劑的了?”國家調控啊。
陽昊聽得一怔:“調劑?如賑糧一般發下去?”
“反正要給糧食的,再加點鹽也沒啥吧。”賈琮用手指在桌面上來回輕劃:“我聽說國家在各省都有糧倉的,可以再設個鹽倉啊。”
“還有,鹽也不光做菜用的。至少軍隊裡就能派上大用場。”看著陽昊神色一凜,賈琮輕笑:“用淡鹽水清洗傷口,可以大大減少感染的機率。另外夏天最熱的時候,汗出多了喝點鹽水也有好處。”
陽昊沉聲道:“你還懂醫術?”
賈琮笑著搖頭:“聽人說的。”
陽昊也不追問,只道:“日後或能如此,眼下卻是無鹽可用。”
眼珠一轉,賈琮做深沉狀:“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陽昊皺眉:“說清楚。”這小子看著老成,骨子裡劣性十足,欠修理!
作者有話要說:
☆、20
努力回想著曾經看過的東西,從遠地大批次運輸的方法:“我在哪個地方看到過……好象是宋朝吧,那時候邊境產糧少不夠當地駐軍用,所以每年都會有大批商人將糧食運到邊地,然後朝廷會按照價值給付相當的鹽茶之類的憑證。”
陽昊眼神一閃:“你說的是北宋的折中法?”
賈琮道:“名字我叫不出來。我只是想商人趨利,所以他們會長途跋涉去邊地送糧。如果有足夠的利益,想必他們會按照你需要的方式去做。”
“你剛才不是說山東那邊有鹽運不出來麼?要我說乾脆哪個地方缺鹽,就叫哪個地方的商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