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第3/4 頁)
後,一股悄悄相約托兒攜女大移民的風潮在臺島東部和南部興起,他們舉家搬遷道陳永華治下的臺島西部。紛紛的在那兒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而陳永華和鄭鴻奎自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大好的機遇,不但派出軍隊接應這些遷徙過來地高山土族,更是將治地向南推進到了臺島中部,這樣一來,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同時發現自己領地內控制的高山土族大量遷徙,他們掠奪的財富也因此大量縮水,這是不能容忍的,但他們還有些腦子。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與大明朝廷對抗,即便兩方的力量加起來都不能與大明朝廷對抗,相比與他們的國 家,大明這樣的帝國的強大和龐大都是他們難以想象的。但是他們並不等於會放棄這塊給他們帶來巨大利益地島嶼,更何況這個島嶼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而從日日本那裡大明透過中轉的貿易獲得財富也是令這兩國貪婪野心膨脹,為了利益。為了鉅額地財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覺得在這一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一致,他們手裡唯一的籌碼就是航道。而且還有強大的海軍。沒有強大地海軍保護。無論多麼值錢的貨物到了海上要麼被大海吞沒,要麼就成為海盜們的點心。其實他們跟澳門地葡萄牙想到一塊去了,只不過他們地胃口更大,他們想要地是大明整個海外貿易的獨家授權,這可謂是獅子大開口,因為他們發現了大明朝地困境,需要錢,需要天文數字的錢,可能他們自己都知道這是在與虎謀皮,不過這些人被財富衝昏了頭腦,不過對於財政窘迫的大明朝廷來 說,逼其讓步的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此這三個月來的剋制和寧靜,都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刻意做出來的,而且他們還必須與國內聯絡,只有國內同意了他們的做法,他們才能與大明提出要求甚至是威脅。
這個時期的荷蘭人還是海上的霸主,海上力量強大,一枝獨秀,大海就是荷蘭人的陸地,因此在他們眼裡大明的海軍艦隊只是一種數量上的強大,而在數量和戰鬥力上遠遠不如荷蘭的正規艦隊,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大明的海軍艦隊只能算的上學徒、綠水艦隊,而荷蘭人的海軍已經是老師傅、真正的藍海艦隊,因此真要在大海上交戰,輸的一定是大明的海軍艦隊,荷蘭人的海軍的戰鬥素質完全可以彌補武器上的劣 勢,尤其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之中,荷蘭人比大明更加如魚得水,這一點只能靠時間來彌補,而且也是無法傳授的。
當然這些朱影龍猜不到兩國突然偃旗息鼓和平相處的真正的原因,站在大殿之中的文武百官們也都沒能猜到,因為他們的目光始終都盯在國內,最多對已經存在的敵人關注一下,而更長更遠的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後的敵人太遙遠了,他們是看不到的,目光短淺這是一點,但這種目光短淺造成的真正的原因,後世史學家都認為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可朱影龍卻不以為然,這只是一方面,即便是再閉關鎖國,堂堂怏怏中華如此漫長的邊界線和海岸線,能用一把鎖就鎖起來嗎?這未免有些荒唐可笑,造成這種目光短淺的真正原因,一小半是當權者,也就是皇帝的惰性以及貪圖安逸,他們根本就不想國之以外的事情,除了邊境有實質威脅的敵國,更大一部分是上千年來的文化秉性造成的,說的不
,就是儒家造成了自己那一世三百年後那場百年的屈 這也不能通通怪罪到“儒學”的頭上,而是它的繼承者之中混蛋太多,把精華都丟棄了,糟粕反倒當成了寶貝繼承了下來,當然如果沒有這些混蛋,儒學也不會繼承下來,成為如此龐大的一個學說體系,這裡面的關係實在是太複雜,也說不清楚。至少朱影龍目前還不能用其所學把這裡面的關係理個明白。
“皇上,這些藍眼紅毛之輩皆狼子野心之徒,朝廷早應令洪承疇總督派兵將其剿滅,以還我臺島百姓一個朗朗的青天。”一名御史出列憤憤而言道。
其實大明的官員中好戰地文官還是不少的,這也由於文官節制武將的規矩,許多文官都有可能會有領兵打仗的機會,而他們當中不少人是文武雙全的,讀聖賢書的時候還在不斷的研習兵法,這些人或許成不了衝鋒陷陣的猛將,但他們卻一一成為一軍之統帥。靠的就是他們的腦 袋,還有身上這股子男兒血性。
從內心講,朱影龍恨不得現在就把臺島收回,但這可能嗎,也不現實,如果他站在洪承疇或者陳永華地位置,他可以毫不猶豫的跟荷蘭人以及西班牙人開戰,但他是皇帝則不能,他考慮的不僅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國家的利益得失。最多一年半到兩年,就算沒有人請求出兵,他自己也會下旨出兵的,這其中有個前提。要出兵就必須等到朝廷大規模免除賦稅結束,有的地方是一年,有的是三年,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