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要半天時間。管上學起了個早,打著火把上路了,走到場口,正是趕場高峰,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由重慶城出發,正常情況是一天的路,當晚皆要歇在這裡,故生意興隆,店鋪林立,是一個大場,其繁盛絲毫不亞於石橋鋪。
管代朋專門考察了醫藥方面的情況。他從場頭到場尾,再從場尾走到場頭,來回走了兩遍,共有醫館三處,藥鋪兩處,規模皆很小,即使在今天這樣的逢場天,生意都很清淡。管代朋向一位剛看完病,拿著藥的老年人打聽,結果滿口怨言:“我這麼個小病,看了三次還看不好!我這三付藥,每付才十來味,可要五六十個錢,老實錢不值錢,藥才值錢?”
管代朋專門進了一家藥鋪問了問價,比石橋鋪明顯的貴。問他們在哪的進的藥,他們說“在白市驛進的”。由此可見,在走馬崗經營藥業是十分有利可圖的。
管代朋回來說了走馬崗的情況,大家分析後認為在走馬崗開個大的藥鋪一定會有較好的收益的。上學還可在逢場天去坐堂行醫,擴大影響。
在一個逢場天,管代朋和管上學父子專門來到走馬場,找到那位切了肉瘤的唐姓病人,複診了一下,貼上了帶來的膏藥,那人感激得很。上學乘機提出:“我們想在這兒找個大一點的鋪面開藥店兼醫館,請唐老闆幫忙留意一下。”
唐姓病人:“正好有一處地方。進場口不遠,目前還空著,是一座前店後院的房子,原來是做綢緞生意的,因不善經營,蝕了本,關門了,正想把房子賣出去,原主人還在那屋裡住著。”
已過中午時分,管上學邀唐大哥在街上吃了午飯便來到這家鋪子前。原是三間寬的鋪面,只用了兩間,另一間隔成了庫房。後面有個院子,正房廂房都有,很不錯。
進到院子找到這屋的主人,問其售價,並不太高,全部才十五兩,經唐大哥以熟人的面子減至十二兩便成交了。管代朋拿出三兩作定金,約定下一場來接房子,寫契約,唐大哥作中間人。
回到石橋鋪,大家都很歡喜,決定下一場把房子接過來後就擇吉開張。
管上學將這事對龍沛瀟談了,他對這件事很支援,連說:“做的對,今後我們兩家,將重慶府的藥業包了。”
管代朋:“我們是小本經營,只能在場鎮做點生意,龍會長家大業大,資金雄厚,在縣城、州和府城發展,這是個很切實的謀劃。”
龍沛瀟:“是的,我打算把生意做到成都、做到昆明,就是人手不夠。”
管代朋:“何不從涪州再找點本家來?”
龍沛瀟:“人雖然找得著,但有的能力差,有的人雖有能力但又不可靠。既得力又可靠的基本上都用起來了,他們分別在各個分號效力,現在就看舅舅們那邊的表兄弟了。”
提到親戚,管代朋感慨地說:
“我們湖廣受這麼大的災,人死的死,逃的逃,走的走,天各一方,不曉得怎麼樣了?更不用說找人來幫忙。”
很快到正月二十一,走馬場的逢場天。管代朋和餘成慧,找到了那房子的老闆,老闆已騰空了房子,寫好了正式的契約,管代朋支付了餘下的九兩銀子,簽了契約。管代朋找到那位唐大哥,他已經好的差不多了,給他帶了張膏藥,讓他換上。管代朋告訴他支付完了其餘的九兩銀子,接收了房子,他們沒有來以前請唐老闆幫忙照看一下。估計下個月他們就會搬來開張營業了。
管代朋帶著餘成慧又下貴州收購藥材,走得並不遠,基本上是在重慶府的邊緣縣份,如桐梓、綏陽、遵義一帶,很快就收得一批藥材。一天,老倆口正在遵義中心地區的一條街上吃飯,剛坐下來不久,進來兩個年輕人,坐在他們鄰桌,餘成慧覺得有些面熟,總覺得是他們餘家屋的人,於是叫管代朋去問他們是不是姓餘。管代朋走過去,拱手問道:“請問二位小兄弟,是否姓餘呀?”
其中一位道:“在下正是姓餘,大叔,聽口音好像是我們家鄉一帶的,但並不相識,不知有何見教?”
管代朋:“見教,不敢。你們肯定不認識我,但認不認得她呢?”
管代朋順手一指。餘成慧正望著他倆。
其中一個喊道:“哎呀!這不是大公屋裡的么姑媽嗎?”
倆兄弟趕忙過來給么姑媽見禮。
餘成慧:“果然是你們倆個小猴兒!怎麼到遵義來了?”
餘成慧一邊問,一邊向管代朋介紹:
“這是我二爸屋的兩個孫子,大的叫餘化龍,小的叫餘化蛟,你們倆兄弟快見過管姑爺。”
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