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合實際的民間努力正是她渴望參與的,她決定放手一搏:她向世界銀行辭職,寫信給尤努斯,表示她想成為小額金融業者。尤努斯立刻送了她一張到孟加拉國的機票。她在當地待了十週,學習鄉村銀行的運作方式,然後回到拉合爾市成立了那個幫過扎伊爾瑪的奇蹟基金會。
一開始奇蹟基金會似乎真的需要奇蹟才有辦法運作。巴基斯坦人告訴蘿夏內,在巴基斯坦這種保守的國家,小額金融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因為婦女從來都不被允許借別人的錢。1996年夏天,她開始在貧窮家庭間搜尋客戶,卻發現婦女不願意借錢,這讓她大為震驚。“我們挨家挨戶地拜訪,想要說服婦女和我們建立信貸關係,”她回憶道。最後,蘿夏內找到15名願意借錢的女子,並給了她們每人4000盧比(49美元)。
蘿夏內·扎法爾——奇蹟基金會的創始人。
(拍攝:尼可拉斯)
蘿夏內重用一名朝氣蓬勃的巴基斯坦女子薩達妃·阿比德(Sadaffe Abid),她曾在霍山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攻讀經濟學。蘿夏內和薩達妃是一對令人驚豔的姐妹花:受過良好教育、人脈廣、穿著體面、容貌美麗。她們穿梭於貧窮村莊,在一般巴基斯坦人眼裡簡直就是電影明星,完全不像是一般人認為的銀行業者。然而,即使她們能力突出,卻還是碰了一鼻子灰,因為她們對於貧窮這個問題還缺乏詳盡的認識。
“我們只有100個客戶,其中30人欠債未還,”薩達妃回憶道。看重實務經驗的蘿夏內不斷修正事業模式,並派薩達妃到一座貧窮村莊裡擔任分部經理,然而事實證明,即便是這麼做都很困難。“沒有人願意租地方給我們,因為我們是非政府組織,而且職員全部是女性,”薩達妃說。此外,許多巴基斯坦人認為,有節操的未婚女子是不會離開父母家獨自生活的,因此奇蹟基金會的女性職員總是惹來白眼和皺眉。後來,蘿夏內只得跟現實妥協,僱用男性擔任分部經理——因為,要找到願意前往貧窮村莊工作的婦女非常困難。
頭幾年,蘿夏內和薩達妃一直在調整商業模式。為解決欠債不還這個大問題,她們每天都追蹤貸款的償還進度,放貸員也會進行客戶信用貸款資格的基本調查:比如,她跟當地的雜貨店買東西時是否賒賬?她是否按時支付水電費?除了這些基本調查,這種模式主要還是靠貸給小規模的婦女團體來執行。一團有25名婦女,要是有任何一人倒賬,她們全都要負責。也就是說,婦女們會自己篩選過濾合作伙伴,以免被拖後腿。
最後,奇蹟基金會終於建立了一套體制,使得貸款幾乎是100%償還——如果借方不還,團體的其他成員也會幫著支付。這時奇蹟基金會開始快速擴張,從2000年起,每年都增長一倍以上。
奇蹟基金會還推出了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及居家改善貸款。蘿夏內希望,首先丈夫把房屋的法律所有權轉移給妻子,然後再撥放居家改善貸款,但是在巴基斯坦,做成這件事需要855個步驟,花五年時間。基金會只能選擇讓丈夫簽署檔案,並讓他們發誓永遠不會把妻子逐出家門,就算離婚之後也不行。
蘿夏內被選為早期的“阿育王夥伴”,與比爾·德雷頓攜手合作,這讓她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全世界的社會企業家。到了2009年,奇蹟基金會擁有1000名職員和30萬名客戶,並有望在2010年把客戶發展到100萬名。蘿夏內培養了一組訓練有素的女性經理人,她們制訂訓練計劃,開設課程,讓職員養成“高效率人士的七個習慣”。
奇蹟基金會也設立銀行,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只是提供貸款,也接受存款。人們通常以為小額金融處理的是貸款,但儲蓄也許更為重要。不是所有的窮人都需要貸款,但是所有窮人都應該有機會使用儲蓄賬戶。如果家庭積蓄是存放在婦女的名下,由婦女掌管,這會讓她們在家庭決議中更有話語權。
該基金會內部的一項評估作了如下結論:在第三次借款之前,有34%的借方,其經濟水平已經提升至巴基斯坦的貧困線以上了。一項民調發現,加入了借款計劃後,54%的婦女表示丈夫對她們更加尊重,四成的婦女表示她們與丈夫對於金錢的爭執變少。至於這個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如何,蘿夏內簡潔地說:“我們的報酬率是7。5%。”
小額金融雖然在亞洲地區特別成功,卻依然不是完美的解決之道。據研究,女性的微型事業比男性的成長得慢,因為女性同時要處理家務和照顧孩子——這些限制也讓女性經營的事業難以朝更大規模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