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Villars,2382噸)、“德斯丹”(D’Estaing,2363噸)抗衡。
馬江之戰炮聲響起後,大部分中國軍艦因為都處於錨泊狀態,於是紛紛忙著砍斷錨鏈,以便機動作戰,不致淪為法艦的固定標靶。停泊在閩海關旁的三艦,在炮位眾多的法國軍艦第一輪炮擊中,就紛紛火起。火焰熊熊的“振威”艦上,管駕許壽山屹立飛橋,高呼砍斷錨鏈,“振威管駕許壽山在望臺,傳呼砍碇開炮”,很快“振威”成為三艦中最先解脫錨鏈束縛的軍艦。
美術作品:馬江之戰中浴血奮戰的“振威”艦。創作:顧偉欣。
見到“振威”得以機動航行,法艦第二輪炮擊遂集中火力專注於“振威”,“蓋見振威管駕能軍,慮其船走動則難制,故併力攻之”。“振威”艦螺旋槳首先被打壞,同時在法艦哈乞開斯五管機關炮的掃射下,處在露天甲板作戰的“振威”艦官兵紛紛倒下,許壽山也不幸身中機關炮彈,壯烈殉國。此時的“振威”滿身創傷,“振威船體受彈無數,狀如蜂窩,船身欹斜,勢將及溺”。
面對這艘行將沉沒,仍頑強抵抗的中國軍艦,三艘法國巡洋艦的攻擊到了近乎發狂的地步。法艦“德斯丹”乾脆決定採用撞角,向小小的“振威”發起衝擊,即將靠近“振威”時,法國巡洋艦“維拉”用舷側炮齊射,擊中了“振威”的鍋爐,軍艦爆炸下沉。
“振威”帶著滿腔的悲憤漸漸沒入江中,一幕驚人的情景很快出現。沉向水中的“振威”艦上突然又升起一面黃龍旗,而就在這艘軍艦將要沒入水中的一刻,一位不知名的中國水兵向法艦射出了最後一炮。小小的“振威”,幾乎成了此役中國海軍不屈精神的化身。“方其將沉時,旁觀者忽聞一響炮聲,鹹以為異,後知振威艦長自知不免,獨裝一尊炮,欲敵之旗艦入彀中而擊之,故始則隱忍不發,及其不可為,乃鳴炮一聲已告絕。”(31)
馬江海戰場外觀戰的美國軍艦,目睹“振威”的壯烈舉動,評價道“這件事即使在世界最古老的海軍史上看均無前例”。
雲銷北洋
姊妹艦“福星”、“振威”隕落馬江10年之後,身處北洋的“湄雲”、“鎮海”艦也居身戰火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艦齡高達20餘年的“湄雲”仍然留用在牛莊營口的駐防。可能是艦況不佳,在甲午戰爭的運輸、戰事活動中並找不到任何關於她的蹤影。而“鎮海”則異常活躍,成為北洋沿海各港間運輸的主力。
戰事進入1895年後,北洋海軍在威海劉公島全軍覆滅,整個北洋海面已經為日本聯合艦隊所控制。陸地上,侵入中國東北的日本第一軍在謀劃更大的作戰行動,1895年3月日本第一軍發起了遼河下游戰役,目標直指中國北方的重要通商口岸牛莊。3月4日,日軍以優勢兵力攻佔牛莊,繼而於7日完全佔領營口。“湄雲”艦被發現正處於一座臨時挖掘的泥船塢裡過冬,成了一條旱船,沒有任何脫逃機會,隨即被日軍俘虜。被俘後,經日軍檢查,艦上只保留了160毫米口徑的主炮,其餘副炮之前都已拆卸。6月5日被編入日本海軍軍籍,旋因艦齡太老,日軍將其運至旅順進行改裝,7月7日除籍,艦上機器裝置被拆卸後變成了一艘無動力的燈塔船。(32)
不滿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得的巨大利益,俄、德、法三國在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發起了所謂的三國還遼活動,要求日本將佔領的遼東等地歸還中國,最終在中國另付3000萬白銀鉅額贖金的條件下,日本簽署《遼南條約》,同意歸還土地。在談判進行中,李鴻章特別強調日軍從遼東撤軍時,必須交還中國的國有財產,對此日方表示同意。但是當接收委員到達時,眼前的景象可謂滿目瘡痍。
日軍俘虜“湄雲”時測繪的“湄雲”艦線圖,圖中可以看到“湄雲”處在泥塢中的情況。
1895年12月21日,中國接收委員顧元勳、龍殿揚等乘“鎮海”艦抵達旅順接收,船塢等大型建築都尚完整,但是旅順機器局的機器大部分早已被日軍拆走,“機器僅存十之三”。港中僅剩“湄雲”以及另外2艘小輪船。經過對“湄雲”艦的檢查,發現艦上機器拆卸殘缺,已經無法航行,經署理直隸總督王文韶決策,派“鎮海”艦大副孫智熊帶領8名伕役看管料理,預備來年春季設法修理,“鎮海”成了姊妹艦“湄雲”的最後守望者。(33)
但這卻是“湄雲”艦在中國檔案中最後的露面,此後無論是旅順船塢、天津機器局或是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的資料裡,都找不到任何關於修理過“湄雲”艦的記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