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是“福星”的武備型號與“湄雲”略有不同。“福星”的武備構成仍然是飛橋前安裝一門換門架式的大口徑主炮,煙囪向後的露天甲板兩舷對稱安裝四門副炮的組合形式。但是所選用的主炮是一門奇特的威斯窩斯(Whitworth)式70磅(口徑160mm)前膛炮。之所以稱其奇特,是因為這門火炮的炮管內邊是六角形的,當時稱為六角炮,設計的初衷類似於後來的膛線,都是想讓炮彈順著一定的軌道旋轉執行出去,保持較為穩定的彈道,提高命中率。早期膛線加工還是個非常困難的事,英國工程師就想出了把火炮內管弄成六角形,配套使用六角形的炮彈和藥包,這樣炮彈就能在六角“軌道”中前進了。這類火炮主要由英國烏理治理兵工廠生產,其他一些國家也有仿造的情況,是線上膛炮出現之前一種較為先進的火炮,比“湄雲”裝備的160mm口徑法制滑膛炮顯然更為新式。四門副炮的型號也發生了改變,採用的是14磅(口徑約100mm)的法華士(Vavasseur,又譯為瓦瓦蘇爾、威亞威亞沙等)前膛炮。(10)
船政拉拔特式拖船塢工作方法示意圖。製圖:海軍史研究會 顧偉欣。
顯示著設計的改良進步,“湄雲”與“福星”在外觀上有幾處細微的差別。這兩艘軍艦在後桅之後的舷側都各開有炮門,用來佈置副炮。然而最後這組炮門的位置卻不盡相同,首艦“湄雲”最後一組炮門較為靠近船尾,建造“福星”時似乎是覺得這一設計並不合適,將炮門前移,“福星”最後一組炮門的位置要比“湄雲”的靠前,位於後桅附近的吊艇架下方。另外,“湄雲”艦桅杆兩側的繩梯在船舷上的連線方式與“萬年清”相同,都是在舷外增加託板,繩梯末端透過三眼滑輪固定在託板上,頗有風帆戰艦時代的古風。而“福星”艦則取消了舷外的託板,而是直接將繩梯透過鬆緊螺絲固定到舷牆上。也足以看出“福星”建造時相對於首艦“湄雲”的改進。
1870年的船政,除了“湄雲”、“福星”兩艘軍艦接連完工外,還有一件重要的喜訊傳來。船政江邊的拉拔特式拖船塢大功告成,船政擁有了自己的船塢。拉拔特式船塢既不同於普通的幹船塢,也不是一般的浮船塢,其設計首創於法國,當時世界上僅法國建成過一座,船政的拖船塢在規模和先程序度上更超過了前者。原本在規劃船政建設方案時,日意格等推薦船政開挖建造一座石制幹船塢。左宗棠擔心船政廠區地質不適宜,容易發生滲水或者坍塌事故,同時考慮到幹船塢建造時間長,花費巨大,於是選定建造需時較短、較為省費的拖船塢。
拖船塢位於船政船廠的江岸邊,寬35。9米,長97。4米。其構件主要購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