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乙》福州船廠上,1957年版,第184頁。
(74)(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檔·乙》福州船廠上,1957年版,第197頁。
星雲下凡——“湄雲”級炮艦
第二號輪船
船政第一號船臺上,“萬年清”軍艦的建造已經歷了整整一年,艦體規模初具。身後的船政廠區內,隨著從海外購買的機器運到,轉鋸車間、鐘錶車間(生產航海、蒸汽機用儀表、器材)等已經建成,漂亮的歐式廠房成為當地一景。正當眾人都在圍繞著“萬年清”的建造和船政建廠事務忙碌時,1869年2月8日,船政大臣沈葆楨帶同洋員、官員舉行儀式,拜祭媽祖,將一塊龍骨捧上了第一號船臺之旁的船政第二號船臺,昭示又一艘新船開工了。(1)
當天興工的這艘輪船屬於福建船政五年計劃中制定的80馬力軍艦,按照左宗棠最初的設想,80馬力軍艦屬於“乘船廠閒工”,見縫插針建造的小型附帶產品。當船政從暹羅等地採購的木料源源運到,第一號輪船“萬年清”船體即將告成時,80馬力軍艦的建造便順理成章提上議事日程。船政大臣沈葆楨決定趁船材儲備豐富,不等第一號輪船完工,就勢同步開始興造,提高造船效率。
和“萬年清”一樣,這級80馬力軍艦也屬於全木質蒸汽動力炮艦,設計圖紙來自法國,船材、機器基本為進口品,由船政總工程師法國人達士博監造。從引數對比,其母型很有可能是法國1865…1867年間建成的Guichen級炮艦。但令人費解的是,福建船政這級軍艦的技術資料竟然是個空白,無論是《沈文肅公政書》、《船政奏議彙編》還是日意格所著《福州船廠》中對其都沒有任何記載,目前僅能參考的檔案記載只有民國時代池仲佑編纂的《海軍實記》。為何在船政各級軍艦都有詳細引數檔案的情況下,唯獨缺失了這級軍艦,其中是否存在某種緣故,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準備下水的“萬年清”艦,照片右側船臺上就是正在建造的第二號輪船。
本文所錄的引數主要據《海軍實記》所載。這艘編號為船政第二號輪船的80馬力軍艦排水量515噸,艦體長51。8米,寬7。48米,艙深4。57米,吃水3。39米,(2)無論是排水量還是外形尺度,都比第一號輪船小了不少。也正因為此,與“萬年清”等150馬力大輪船著重考慮佈置貨艙的做法不同,80馬力輪船體格較小,改造裝貨潛力不大,反而在設計上顯得較為專一,著重考慮了炮艦和偵報艦功能,成為船政早期一級專門的炮艦。第二號輪船選用的蒸汽機是一座臥式的二汽缸往復蒸汽機,採用臥機便於將蒸汽機的安裝位置控制在水線之下,利於戰時的安全。蒸汽機功率虛數80馬力,實數320馬力,每分鐘轉速92轉,單軸單槳推進,設計航速9節。(3)蒸汽機配套使用兩臺方形低壓燃煤鍋爐,考慮到第二號輪船的寬度較窄,兩臺方形鍋爐的安裝形式應該與“萬年清”艦一樣,都是背靠背縱向安放。
第二號輪船的艦首線型與“萬年清”有明顯區別,是幾乎筆直伸入水中的形狀,這點是識別這級軍艦的重要特徵之一。第二號輪船裝有兩根主桅,位於煙囪前後,前桅帶橫桁,可以掛方帆,後桅只有掛縱帆的斜桁。使用風帆動力航行時,可以轉動後桅的縱帆來調整軍艦航向。另外第二號輪船在船首還有前伸的斜桅,但是傾斜度較小,長度也很短。
一艘英國軍艦模型上表現出的換門架式火炮,兩門火炮可以沿著交錯分佈的黑色軌道,被推動到不同的炮位上。照片拍攝:海軍史研究會方禾。
第二號輪船的武備包括一門威力較大的160mm口徑20倍徑法制前膛炮(1868年製造)和4門16磅(口徑約100mm)英制前膛炮,(4)考慮充分發揮作為主炮的160mm火炮的火力,這門火炮安裝在飛橋前方的露天甲板上。火炮炮架下方有很多圈方向不一的軌道,可以根據需要將火炮沿著軌道推向軍艦左右舷使用,以加強某一舷的火力,這種做法稱為換門架式。剩餘的4門100mm副炮則分別安裝在煙囪之後的露天甲板兩舷。
艦上的飛橋位於軍艦中部,橫跨在兩端高大的舷牆上,飛橋底部設有木製操舵室,飛橋甲板上安裝有羅經等航海裝置,第二號輪船的備用舵輪推測位於船尾甲板上。
由於船體較小,加之船政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已經透過“萬年清”的建造獲得了很多經驗積累,第二號輪船的建造速度顯得非常之快。1869年6月21日,船政大臣沈葆楨上奏報告6月10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