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用著非常順手的資本工具(第1/2 頁)
當年的華爾街資本大鱷們用債券融資,股權融資,銀行貸款等利用各大製片廠因為自身擴張的慾望而對大額融資的渴望進一步控制紙片商廠。
很多製片廠都是在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被華爾街所控制了。但一切已成定局,從三十年代開始,整個好萊塢除了作品的藝術創作外,已經沒有了任何在經營管理上的自主權。
雖然收購完成了,但只是華爾街資本大鱷計劃的第一步。
收購產業鏈重要環節,從生產上擠壓其餘製片廠迅速完成壟斷。
除了收購這些製片廠外,華爾街還控制了電影宣傳發行公司、藝人經紀公司、器材租賃公司、電影院經營商等電影產業鏈內的資產。
原先這些資產都屬於體量小,盈利低的輕資產,但若集合在一起,小製片廠商就知道這股力量有多可怕了。
很快好萊塢的新興小製片廠商們就發現自己再也獲取不到好的藝人資源了,做完的影片也沒有了發行渠道,甚至沒辦法進入電影院。
因為這些產業鏈環節都得到了他們新東家的指令,只為制定的大製片廠服務,再結合好萊塢大鱷們本就控制著的廣播體系也不再給出廣告宣傳服務,這些小製片商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市場生存的空間,紛紛宣告破產。
最終好萊塢最終只剩下了八大影業公司。這一時期整個好萊塢的歷史也就變成了這八家公司的歷史。
這一局面直到米國政府在50年代頒佈了電影行業反壟斷法後才有好轉。但畢竟30年已經過去,整個好萊塢的格局已經沒法輕易打破。
現在的好萊塢只有六大,其他所有的製片商們只能稱之為獨立製作人,其所生產的電影也只能稱之為“小成本獨立電影”。
這一切的格局都是華爾街的資本家們在100年前就已經奠定。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由此可見壟斷打壓大法的可行有效。
完成了市場壟斷後,華爾街的資本家們迅速拿出了自己的專業優勢,藉助金融市場的規則,發行各種金融工具來規避自己的經營風險。
當時最有效也是沿用至今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上市融資。相比之下,現在華國的影視公司前期因為資本並未青睞已經完成了上市計劃,資金的限制被大量的降低了。
當時的華爾街完成了產業壟斷和整合後,華爾街初步控制了大製片廠的企業規模和盈利狀況,符合上市的要求。
其中好萊塢的六大電影公司均隸屬於更大的上市娛樂媒體集團,包括康卡斯特集團的環球影業。
21世紀福克斯集團後來也被新聞傳媒收購、島國的索呢集團。
維亞康姆集團的派拉蒙影業、時代華納集團的華納兄弟、迪斯尼集團,因為高度壟斷,這些集團都是市值數百億乃至上千億美元的巨無霸。
進入資本市場後,母公司變得空前強大,而在這些母公司的庇護下使得八大電影公司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保持穩定。
因為集團雄厚的財政實力使得大製片廠對票房失利的承受力更強,也意味著可以進行更昂貴的賭博以贏取更大回報。
“大投入、大製作、大營銷”的大片戰略得以貫徹,而競爭對手與其競爭的門檻也隨之水漲船高。其餘各國的電影工業與其說是輸給了好萊塢,不如說是輸給了好萊塢背靠的米國這一世界最大資本主體。
而現在的華國已經逐漸向資本市場轉變。現在的華國資本是有歷史老師可以借鑑的。
華爾街就是一個最好的老師。
他們的模式並不是不可複製,陳曉的這次9天十億的成績雖然刺激到華爾街,但是刺激的更是那些華國的資本圈。
當年的華爾街在製片廠的運營中注入更多的資金,以得到優勢性擴張。實現這一手段的最好方式就是讓銀行願意給大製片廠的商業專案提供專案商業貸款,他們這一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製片廠更多的股權。而這個方法是可以活學現用的。
這個行為早已經被華國的一些國有的銀行學習。比如華藝主投、破曉曙光參與投資的電影集結號,近期上映的1942都是有銀行參與了其中。
1942損失的不僅僅是票房失失利,建築銀行就透過這個加大持有一部分華藝的股份。後期華藝的一些電影專案銀行這邊只要持有了華藝股份,後期的電影投資專案自然都可以分一杯羹了。
在米國,有很多願意為電影專案提供貸款的銀行機構,他們為了保證資金安全,貸款方會要求片方提供能證明償付能力的擔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