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3/4 頁)
清淨之心者。
秦先羽有天生清淨境,但他卻有一個常人的心。
但這道人,乃是清淨之心。
從見到這人的第一眼開始,秦先羽便知曉,這是一面鏡子。
倘如秦先羽自身的清淨境,是一面湖泊,隨風盪漾,遭遇諸般事情,能起漣漪水痕,能生喜怒哀樂,最終仍會歸於平靜。但這道人不會,他有清淨之心,便是一面鏡子,萬物不沾身,萬事不在心,淡然超脫,漠然無情,任何事情都在他心底泛不起一絲漣漪。
這種人物,對世間是大善。
所謂大善,便是因為將世間一切,俱都一視同仁。
不論你是常人,還是修道人,或是同門,還是長輩,皆與花草無異,俱是岩石塵土。
世間一切,都是灰燼塵土。
而灰燼塵土,也是他眼中的世間眾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秦先羽微微閉目,心中道:“清淨之心,天生便是一個聖人之心。”
他睜開雙眼來,目中不似那道人一樣淡漠,略微有些情緒波動,但終究歸於平靜。
“這位是本門二代弟子,天生有清淨之心。”
少年說道:“懷有清淨之心的人物,萬般事情加身,亦無喜怒哀樂,心如明鏡,勘破一切。”
秦先羽說道:“道書中說,這等人物心性絕頂,天賦絕佳,故而修行起來,乃是世間一等一的迅捷,若能修得直指大道的功法,便能有望得取大道,踏足道境,成就真仙道祖。”
“確是如此。”少年說道:“但正因為過於完美,心性過於清明,故而少了人世感悟,少了喜怒哀樂,少了凡世情緒,在勘破仙聖之境時,或多或少有些礙難。反倒是清淨境,雖然不如清淨之心那般完美,但有了情緒波盪,卻更容易超脫出來。”
清池上的道人,依然閉目修行,未有半點動靜。
即便秦先羽二人談論的便是他,可他依然置若罔聞。
因為他是清淨之心者,對於身外之事,皆不在意。
“他在感悟道劍,藉此破境。”
少年說道:“傳聞道劍乃是心與神交,憑空而生,他便在感悟。”
秦先羽低聲道:“若得感悟,必可修成。”
因為對於這等心如聖者的人物而言,修成道劍的諸般礙難,許多危險,都應如無物。
那道人沒有動靜。
秦先羽二人從他身旁走過,轉折入了另一條通道。
前方有好幾面鏡子,正中間盤坐一人。
那人睜開雙目,微笑著朝兩人點頭。
恍惚間,秦先羽似乎從他身上看見了自己。
那是一個清淨境的人物。
ps:下一更快好了,本來打算合併起來,但覺得有些長,所以還是分開。另外,今天我會盡量寫出第三更來……
四百八十四章見道德仙宗【二】
清淨境者,有兩類。
第一類,是如秦先羽般天生清淨境。第二類,乃是道學領悟高妙,心中平和淡然到了極點,久而久之,心性清明,淡然而淨,便與天生清淨境的人物無異了。
眼前這位,原是道德仙宗一位弟子,修為不高,然而深研道學,悟得其中至深至妙之意,無論善惡之念,喜怒之惡,也只能泛起一絲漣漪,最終歸於平靜。
懷有這種心境,便是清淨境。
當他發覺自身已然修成清淨境的時候,歡喜了幾個時辰,便又歸於平靜。
這是心性領悟,與道行高低無關。
秦先羽覺得此人修為或許還不如自身,但他的心性,卻要遠比自身這天生清淨境更為平和。
“貧道還要修行,失禮了。”
那人微微一笑,伸手作個請的手勢,已是下了逐客令。
少年撇了撇嘴,然後拉著秦先羽離開。
“他是三代弟子,原本是頗為好玩的一個人,和我聊得來,談得來。我們曾經一起去後山洗澡,掏過鳥蛋,不過後來被人罵了一頓,說是鳥蛋之中也是生靈,所以就不幹這事了。”
少年攤了攤手,說道:“後來我睡了一覺醒來,這廝就不再好玩了。”
秦先羽問道:“為什麼?”
少年說道:“因為他修成了清淨境,性子不復當年。”
邊講邊行。
前方又有一人,他從對面走來。
眼神淡漠,如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