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3/4 頁)
中崛起。
陳列不給陳逍遙說話的機會,他稍微沉吟了一聲,緩慢地講述了關於八卦掌的起源,來歷,已經現狀的發展。
在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於北京傳授“八卦連環掌”,簡稱“八卦掌”。
董海川生於清朝嘉慶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於光緒八年(1882年)。原名繼德,後改為海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人。
他自幼好武,雲遊四方,投名師,訪高友,學習了多種拳術,取其精華,整理了一套較完整的拳術套路練法——八卦掌。
董老先師因為鄉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潛逃至京都肅王府為太監聽差,匿跡消聲,不露鋒芒。
府中人皆不知董公為國術高手,而當時有肅王府護院總管,自薦演武獻技於演武庭前。
肅王大悅,來賓及府中多人圍觀,人潮水洩不通。
此時肅王喚董公獻茶,由於觀眾擁擠,董公難以進入。
他於情急之下,一手托盤,一手提壺,縱身躍過人牆,送茶至肅王面前,為客獻茶。
肅王大驚,問道:“你也精通武藝?”
答曰:“略知一二”。
肅王下令叫董老先師當場表演,先師從容獻藝。
只見他左翻右轉,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沒而多變,身體左旋右轉,時高時低,身起時高一丈,身落時如鷂子鑽林,行雲流水,滔滔不絕。
觀眾見狀,目瞪口呆,鴉雀無聲。
正在此時,先師提氣騰空,躍起數尺之高,旋轉而下,落地無聲。
王爺大驚,問道:“此術何名?”
當時董老先師尋思,此掌乃自己所創,並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為“八卦掌”。
從此八卦掌開始見露頭角,後來他又根據八卦學說加以整理補充,使之日臻完善,這是後話。
當時,肅王又命董公與總管比武,以分高低。
不到兩個回合,董公一掌將對手打翻在地,對手含羞而走。
後來肅王命董老先師為肅王府護院總管,從此,董老先師名聲大震,授徒日多。
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華,董老先師去世後,尹福,程廷華。
二人對八卦掌加以發揚光大,承先啟後,遂在清末慈禧年間盛於民間。
陳列先是說了一些關於八卦掌的起源和現狀,以及八卦掌的來歷與發展歷史,說明了八卦掌的傳統和歷史悠久。
“我這一脈八卦掌傳承的祖師,便是伊福!”
陳列的臉上,浮現出一絲自豪的神色,隨後他繼續說道。
八卦掌是中國流傳很廣的漢族拳術,是內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陰陽掌的一個體現。
它以八大樁法為轉掌功,又集八大圈手於一體,下配一至八步的擺、扣、順步法為基礎。
以繞圈走轉為基本運動路線,以掌法為核心,在走轉中全身一至,步似行雲流水。
身法要求:擰轉、旋翻協調完整,走如游龍,翻轉似鷹。
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託等。
八卦掌是融養生和技擊於一爐,涵養道德的拳術,是董海川先師將武功及內功融為一體,博採眾長,加上自己的豐富經驗,獨創以掌為主的技術手段。
以沿圈走轉和“趟泥步、剪子腿、穩如坐轎”,扣掰轉換以及避正打斜等為運動形式,有別於其它拳術。
並且在治病、內功、技擊和涵養道德方面,有明顯的效應。
尤其在內功和涵養道德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第263章 八卦掌(二)
在太極武道館院子院子裡,陳列侃侃而談,講述這關於八卦掌的知識。
陳逍遙一臉恭敬地站在一旁,認真地聽著,不敢錯過任何一點內容。
“八卦”最早見於《周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原指八個方位,即北、南、東、西、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八卦掌以掌法為主,其基本內容是八掌,合於八卦之數。
在行拳時,要求以擺扣步走圓形,將八個方位全都走到。
而不像一般拳術那樣,或來去一條線,或走四角,所以稱為“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
也就是,以自己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後沿著這個圓走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