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部分(第2/4 頁)
小院,看著那顆遭受了無妄之災被人折斷樹的夾竹桃。
宰輔大人沒有去扶起這顆樹,只是在在尚未離土的那截樹身上看到了一枝新芽。
算是別開生面。
宰輔大人平靜道:“所以你早知道如此。”
“其實算無遺策又怎麼樣,也是不能確定到底能不能成,北境和南境,兩處戰場,勝負都懸,人心二字,可不是那麼難麼。”
的確,這個世間,最難算的就是人心了。
也是對著空蕩蕩的小院開口。
宰輔大人大笑著離開。
……
……
靈運元年初夏,宰輔離京。
——
就在宰輔大人離開陵安之後,觀星臺有個中年書生雖說是一身官袍,但仍舊是書卷氣濃重,他站在觀星臺頂端,看著那根象徵著大楚氣運的柱子從原來的瀕臨破碎,重新綻放出些新的氣運。
宋玉淚流滿面,看著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氣運柱子裡的光華,低聲道:“先生走好。”
與此同時,有個老人,在江南,緩緩閉眼,死後化為光華,都盡數沒入大楚。
他生而為大楚,死也為大楚。
——
南唐大軍已經攻破大楚南境,正在一步步北上,大楚已經風雨飄搖,山河不保。
南境這邊,還沒有發出徵兵令,大楚北境那邊的徵兵令是讓百姓往北境去,這南境,反倒是沒有發。
其實也只有兩種情況下大楚不用發出徵兵令,頭一種便是之前十數年,鎮北和靖南兩大邊軍幾乎無敵於世的時候,而第二種便是今日大楚這風雨飄搖的時候。
南唐軍隊攻破大楚南境之後正一步步向大楚都城陵安來的訊息早在一個個普通百姓的嘴裡傳遍了整個江南。
江南無人恐慌。
甚至起兵造反的江南世家都不曾有過妄動,一來是白難擺出了不想乘虛而入的態勢,二來便是那些靖南步卒堅守不出,也讓這些江南叛軍沒有辦法。
無數男人拿起所有能夠帶著殺人的兵器出了門,對,是殺人,他們要去殺南唐人。
其中有無數退役的下來計程車卒,有的瘸了腿,有的傷了手,但更多的則是年紀大了一些,身體上沒任何傷殘。
甚至就算是有傷殘,也沒有關係。
——
杏花鎮,那個江南小鎮裡似乎是太過偏僻,難得能在這場戰亂中有著難得的太平,也或許是因為太過偏僻,有些訊息甚至還沒傳到這個小地方。
當然,有可能有人知道了,只是沒有表示而已。
小鎮名字叫杏花鎮,名字的由來也是極為簡單,只是因為這座小鎮家家戶戶都喜歡在自家院子裡種上幾枝杏花,然後等到之後給這座小鎮取名的時候,官府來人提出了許多個名字,可最後這裡的百姓真是認定了杏花鎮這個名字。
甚至還有一位從這個小鎮子裡走出的讀書人還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一直廣為流傳。
這小鎮百姓對於杏花一直都覺著挺好的。
甚至現如今小鎮里長得最漂亮的那個女子,其實也叫做杏花。
當然不可能是大名,其實就算是小名,也極為美好了。
對,杏花姑娘的大名叫做祝紅樓,是杏花鎮裡最大的祝家祝員外的獨生女,祝員外在杏花鎮裡一向口碑不錯,雖說家境殷實,但一向寬以待人,從未有過欺辱小鎮百姓的舉動,就連府中下人也不曾有趾高氣揚之感,祝紅樓作為祝員外的獨生女兒,不僅是長得好看,就連性子也極好,因此其實這些年來,小鎮裡不管是不是門當戶對的年輕人都曾上過祝家提親,結果大抵都一樣,祝員外對此一一婉拒,理由一致,都是因為自己女兒覺得不行。
祝員外對於祝紅樓的寵愛可見一斑。
既然已經擺明了這要娶到祝紅樓便只能得到她的傾心,因此這些年來,小鎮裡的年輕人便換了方法,變著法子逗祝紅樓歡心,可收效甚微,至於其他想法,礙於這祝家在小鎮裡的地位,倒是並無人敢去嘗試。
因此這朵杏花,其實一直無人能夠採摘得去。
杏花鎮的東邊,有一座小道觀,道觀不大,但往來的香客不少,在大楚王朝一向尊崇道人的今天,就算是這麼一個小地方,也是如此,只不過道觀裡倒是沒多少道士,只有一個年邁老道士和一個才不過七八歲的小道士兩人。
兩人便是一座道觀,其實在許多小地方,很常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