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3 頁)
慧。對生命的觀照,經典譬喻生命是恆轉如瀑流。我們應該如何瞭解生命呢?簡單的說,生命是一條沒有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又從現在的因緣中流到未來。天台宗智者大師以兩種觀法,引導我們正確而不顛倒的觀察生命:
(1)因緣觀:因緣觀是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當我們創造善業或罪業,業力就會熏習我們的心識,成就五蘊的果報。如果是善業的熏習,果報則尊貴莊嚴;如果是罪業的熏習,果報則卑賤醜陋。我們依止這果報又創造新的業力,如果這果報是個人,則依止人的思想及感受,造作種種的因緣,創造種種的業力。再由這業力,或來生變成一個轉輪聖王,來生就以轉輪聖王的個體生命,以他的身相莊嚴及內心的感受思想去造業;如果這業力是罪業,來生他變成一隻螞蟻,他就以螞蟻的身相及內心的感受思想,又去創造業力,由這業力又得另一個體生命。
所以因緣觀是觀察生命的流轉中,個體生命不斷的變化也不斷的相續,而貫穿個體生命的主要因素是業力,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智者大師以因緣觀來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身口意的每一個造作,都會直接影響我們來生果報的痛苦與安樂。所以從因緣觀中,我們開始謹言慎行,要求自己儘量不造罪業,而應多積集善業,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承受痛苦的果報。以上因緣觀是觀察個體生命的流轉。
(2)真如觀:智者大師要我們進一步修習真如觀。真如觀是觀察生命無量流轉中的前後變化,都是因緣所生法,一定要有業力的造作,果報才會出現。譬如自己現在是個人,你有人的相貌及思想感受,這都是因緣所生,都與自己前生所造的業力有直接關係。
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從本性上來觀察,因緣所生法的本性是畢竟空。透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觀察,就把個體生命如夢如幻的五蘊諸法剝開來,使我們見到不生不滅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所謂的把心帶回家,我們就從個體生命流轉的五蘊果報,迴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亦即迴歸到整體生命。
前面的個體生命,有其存在的時間與空間的因素,而所謂的整體生命的真如觀,它是超越時空的,不論你造作什麼業力,它的相貌皆是如。這種真如觀把我們從生滅變化的因緣中,迴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也就是迴歸到每一個人最初流轉之前的家。
所謂的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簡單的說,果報是由業力所創造,若窮本歸源,假設我們還未起心動念造作業力之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透過我空、法空智慧的觀察,就能超越時空,把生命迴歸到最初的原點,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在本性中安住,無有少法可得。
以上是整體生命的觀察。
當我們對生命具足因緣觀,見到個體生命的流轉,開始注意自己的業力;也能透過我空、法空的理觀,超越現實的因緣,迴歸到本性。能如是觀察,即已具足自覺,自己能正確而不顛倒的見到生命的真相。這自覺是不同於凡夫的無明妄想。
(二)覺他:覺他不同於二乘,這是菩薩所特有。前面的自覺是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這個覺他是菩薩的大悲心,菩薩觀察眾生苦或聖教衰,而生起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的大悲心。他看到眾生因為沒有見到生命的真相,只是隨著自己的感覺走,隨順當時的情緒,造種種的業力,故菩薩假借各種語言文字,以種種的善巧方便,開導顛倒的眾生,使他們也能覺悟,這稱為覺他,覺他是偏重大悲心。
(三)覺行圓滿:覺行圓滿不同於菩薩,菩薩雖有智慧的自覺,有智慧的觀照,也有大悲心的利他,但內心仍是有所得,仍有微細的法執,故覺行不圓滿。只有佛陀能自覺、覺他圓滿,稱為覺行圓滿,整個覺悟的功行圓滿無缺。
以上對佛陀的解釋是通於三世諸佛,但這裡的佛陀,特別是指我們的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說: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既熟,應病與藥也。
經題的說字,蕅益大師解釋這個說是歡喜,佛陀為什麼歡喜呢?因為悅所懷也,佛陀這時滿足心中的希望,所以他感到歡喜。佛陀有什麼希望呢?佛以度生為懷。
以前我們學過菩薩戒,知道菩薩心中有兩個希望:一是上求佛道,使自己的生命增上;一是下化眾生,教化攝受一切眾生。菩薩的生命有以上這兩種希望,但佛陀在上求佛道上已修習圓滿,所以佛陀的生命只有度化眾生的目的。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