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4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3 頁)
。
透過以上小乘修學的三大主題:持戒對治罪業,禪定對治散亂,我空智慧對治心中的顛倒,而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果報為無生,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死。
小乘修學者的果報,由淺至深,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下先說明初果。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透過持戒、修定、修慧,所得到的第一個果報是須陀洹。須陀洹譯成中文是預流,預入法性之流。須陀洹所斷的是三界的八十八品見惑,這八十八品見惑主要是以我見為主,若無我見,即不會起任何的邪見、邊見、斷見等。初果聖人的受用果報有七死七生,他有七次的死亡到欲界天,七次來人間受生,七上天上,七來人間,便證阿羅漢。當然這個地方指任運的,就是你證初果以後不在修習戒定慧,放縱自己過懈怠的生活,最晚十四次生死,你的個體生命就結束了。
經論上說,初果須陀洹不再墮三惡道。凡夫的生命,恆轉如瀑流,過去有無量的生命,未來也有無量的生命等著受生,而每一個生命都會召感眾多的痛苦。初果聖人與我們凡夫不同,他的生命果報體雖還沒有結束,但有一定的期限,就像船雖還未到達彼岸,但已見岸邊,即使不用划船,地心引力遲早也會把船吸到彼岸。所以成就須陀洹果後,如果精進修行,很快就能成就四果的無生;如果懈怠,最晚在三界中,七死七生流轉十四次,即證無生。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二果斯陀含譯成中文叫一來,他還有兩次的生死,一次到欲界天受果報,一次到人間即證阿羅漢。斯陀含所修的正道是修我空觀,觀察我空的真理,助道則是斷欲界的思惑,欲界九品思惑中他已斷六品,還有三品未斷。他成就初果後修我空觀,已斷除我見顛倒,但在事相上還累積有慾望,所以修不淨觀與苦諦觀,觀察三界的苦與不淨,調伏心中的愛取煩惱。欲界九品思惑中已調伏六品,因此剩下的三品就召感兩次的生死。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三果阿那含譯成中文為不還,他不再來欲界,因已斷欲界的九品思惑。三界思惑共有八十一品,在三界九地中,欲界的五趣雜居地,□□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雜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及無□□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等三界九地中,他已斷盡欲界的九品思惑,只剩□□、無□□的思惑未斷,他對禪定的三昧樂還有愛著心,所以死後升到第十九天,也就是□□四禪的五淨居天,或稱為五不還天,他在五淨居天中,修不淨觀、苦諦觀與無常觀,消滅對□□、無□□三昧樂的貪愛,證得阿羅漢。所以三果最後一期的生命,是在五淨居天成就阿羅漢聖道。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是無生,他已經不再受生,但還有一次死亡,他這一期果報還沒結束,所以他剩下一次的死亡。在他死亡前,他有三種功德:
(一)飛行變化:他有種種的神通,這種神通主要是由禪定所引生的。
(二)曠劫壽命:他的果報體如果有弘護正法的因緣,他也可以用禪定的三昧樂,支援他的壽命滿一大劫,色身能不壞,蕅益大師說這是意生身。由禪定力他能隨順心意,隨願久住,他有壽命的自在力。
(三)住動天地:前面的神通與壽命是自利的功德,住動天地則是利他功德。身為一位阿羅漢,他有殊勝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能震動天地,廣攝人間,他的教化能使眾生生起清淨信心,無論天人或人間,聽聞阿羅漢說法都能產生歡喜心、恭敬心。
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在小乘的果位中,有以上四種果報的受用,從十四次的生死、兩次的生死、一次的生死,最後成就阿羅漢的無生。第三段總結:
愛慾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前面四果的總相都是觀察真理,以真理斷除我見的顛倒,其中的差別主要是愛慾,這愛慾是指對三界果報的愛慾。愛是染著,對已經得到的果報產生染著,譬如自己的貌相莊嚴,有眾多的財富,美好的眷屬,你希望這果報不要喪失,這就是染著的愛心。欲是希望,對於尚未得到果報的希求。若斷除對三界果報的愛慾,猶如割斷四肢,不再生起。這是說,愛慾煩惱是顛倒所生的虛妄相,虛妄相斷除後,它就不再生起,是可斷性的。
大乘佛法的學者也要修聲聞法,也修不淨觀、苦諦觀、無常觀,以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