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2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3 頁)
靜,消滅這兩種心的邪惡功能,這樣就能達到非色亦非行,非色是指能解脫外境的誘惑,非行是調伏內心的煩惱,所以一個是調伏外境,一個是調伏內心。
對於寂靜藕益大師開示說,修行寂靜法門有兩種方法:
(一)修不淨觀:
不淨觀是假觀,我們過去的思想總認為色身是清淨的,這是一種顛倒的思想,現在要把它扭轉過來,這要做心理建設,色身其實是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我們冷靜的看待自己所愛著的色身,探討它的相貌,若剝開色身外面的一層皮及裡面的肉,見到色身裡的心、肝、脾、胃、腎、膿、血、屎、尿,都是種種的不淨物,充滿於身內,這是內相的觀察,我們見不到有一干淨之物;若從外相的觀察,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肉身裡的不淨物,不論白天或夜晚,透過兩眼、兩耳、兩個鼻孔、嘴及大小便處等九個孔流出,於是從這破洞中不停的流出不淨物,所以外相也是不淨。
這是說,我們過去對色身有錯誤的思想,一直認為它是清淨的,在這清淨概念的不斷熏習之下,於是產生意的愛取,由這愛取產生慾望。因此我們慾望的來源,剛開始是一念的妄想,妄想不斷的造作擴充就變成慾望。所以我們應該修不淨的假觀,來對治以為色身清淨的顛倒。
(二)修無生觀:
這是修空觀,修空觀主要是觀察這念意心,覓心了不可得。藕益大師開示修無生觀有兩個方法:
(1)空間上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這念慾望的心,假設是有自性,有它的自體,若有自體,它是從何處生?
若是自己所生起,它會不斷的生起,則就會有無窮盡的過失,這不能成立,因為有時我們有欲心,有時沒有欲心,如果是自生,它應該不停的生起,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
若是他生,是外境的刺激所引生,外境是色法,這念心是心法,色法怎會創造心法呢?所以他生也不能成立。若說是共生,因為自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兩者合在一起,這更不可能生起。
所以原來這□□心是無生,若是無生,怎會有□□心呢?這是自己打妄想所捏造出來的,若從清淨本性來觀察,並沒有□□心。這裡是從空間上觀察無生,它本身並沒有真實生起的因緣。
(2)時間上觀察:這是觀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觀察這□□心的過去心,它未生之前,未生無潛處,這□□心在未生之前,是潛伏在哪裡呢?正生無住處,它活動時是在哪裡活動呢?是在身內或身外呢?生已無去處,當□□心消失,它是到哪裡去呢?結論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
覓心了不可得,在調伏煩惱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從雜染功能轉成清淨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轉不過來,即使修不淨觀也轉不過來。有些人不修覓心了不可得的無生觀,所以他就一直認為這念頭是真實的,它有真實體性,那麼要扭轉這念頭就有困難。只要你有一次經驗,在打坐時能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或是觀察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依此法語來做觀察,你會發覺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若有這樣一次的經驗,這對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你從清淨本性的角度來觀察這妄想,這時你要扭轉它就比較容易。
總之,若修從假入空觀,觀察它的無生,再從假觀中觀察它是不淨,這樣就能達到寂靜。心若寂靜,外境顛倒的誘惑就不存在,內心的慾望也隨之消滅。釋迦牟尼佛說,這是迦葉佛的傳承,迦葉佛時代傳承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再傳給弟子。
這一章是說,佛弟子對生命的因緣觀,與世俗人有所不同。假設沒有受佛法思想的熏習,我們凡夫顛倒的心會認為萬法為色,認為生命的功能是由色法所創造,心法是由色法所創造出來的。醫學上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聰明,因為他的腦細胞結構特別複雜,所以創造出聰明的心法。但佛法反對這種說法,佛法認為由心法創造色法,一個人的阿賴耶識有聰明的功能,所以他得果報時,腦細胞的結構就特別複雜,所以是由心法創造色法,心法主導色法。如果萬法唯色,色法主導心法,這樣會產生斷滅見,因為色法毀滅,心法也隨之消失,人生只有活一世,則皈依三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我們應該瞭解是由心法主導色法,心法是相續的,色法只是暫時的。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