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4 頁)
升,不論內在的觀照智慧,或身口的外在行為,皆要不斷的增上,這是成功的重要秘訣。
其次,自己要能安忍,當逆境來臨時要忍得過去。
以前我讀佛學院,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他在黑板上寫一個熬字,老法師說,佛學院的修學重點是對一切能熬得過去。後來我發覺這個熬的修學很重要,如我剛讀佛學院時有三十幾個同學,畢業時只剩下六個,因為有些父母反對他們讀佛學院,於是只好回去;有些人身體出了狀況,他也回去了;還有些人因內心起了煩惱、邪見顛倒,他也回去了。我個人覺得安忍很微妙。
《楞嚴經》曾對忍辱講出重點: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在修行中,若遇到人事、身體的障礙,這時不隨妄轉,心不動,你繼續做自己的功課,老實的拜佛、持咒、研究經典、修止觀。當你不隨它轉,本來自己已是山窮水盡,根本無法解決這障礙,若你能忍過去,它自己會起變化,不隨妄轉,即能轉物。當這念明瞭的心與障礙接觸時,若被它所轉,你就胡塗了;若你心不動,這障礙的境界就會起變化,世間上的事情就有這樣的微妙。所以若能安忍,這也是成功的秘訣。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若要在出世聖道上有所成就,心中要具有兩種特質:
(一)精進力:你不能做三天功課休息五天,而是要不斷的專一相續。
(二)忍辱力:這兩種特質是成功的主要因素,精進力、忍辱力。當然這只是道前基礎,正式的修習出離之道,是在二十八章之後的修學。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慎勿信汝意:
這是對內心的調伏。信是隨順,一個修行人對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剛開始不能採取隨順的心態。一般的世間人,他的內心跟著感覺走,他的心起一個念頭想要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這也就是一個人在三界中,不停流轉生死的主要因素,因為他無法產生剋制力。修行人若想真實修行,對自己的念頭要有調伏力,不能放縱。
我們的第六意識這念心,在無量劫的流轉中,不斷的造作業力,這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於是這念心累積了眾多善、惡的功能。但不幸的,我們內心貪瞋痴煩惱功能的勢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勢力還要強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很容易與煩惱相應。若放縱心念,只是讓煩惱勢力不斷的增長廣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對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調伏。這個是對內心的調伏,第二個是從外境的遠離。
(二)慎勿與色會:
這是對外境的遠離。一個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因為接觸久了,色會即禍生。古人說: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慾望增長時,即生顛倒,顛倒後即造罪業,於是墮三惡道受苦。所以我們應該避開引生災禍的因緣——男女的美色。
什麼時候才能隨心所欲呢?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因為阿羅漢已成就無生。不要說是凡夫,初果、二果、三果仍要調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羅漢,內心的見思煩惱已完全清淨,這時的起心動念完全善良,阿羅漢已不必做定課,因為他已不必調伏其心,隨心所欲,皆不踰矩。這段經文講到修出離心,也說明了修學的次第。
我受大戒時的得戒和尚,他在戒場開示我們一個修學的觀念,後來我讀藕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他也開示類似的觀念。我的得戒和尚說,出家有三個次第:
(一)淨罪集資期:
剛出家時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安住,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剛開始時不要開張店鋪,而應先整修內部。自己先懺悔過去的業障,調伏煩惱,一方面為大眾師服務修福報,積集福德資糧;一方面聽聞佛法,培養正見,積集智慧資糧。
在淨罪集資期時,自己的心情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這時要謝絕外緣,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對自己過去的思想要徹底的改造,這是內心的大清掃。這段時間,少者十年,多者二十年,這是整修內部,暫停營業時期,自己要在心地上,下一翻死功夫。
(二)弘法利生期:
這時的修行不是修出離,重點是在修大悲心,這時重新開啟大門,正式營業。你可以帶領大眾唸佛共修,或者講經,把這幾年的修學心得,貢獻給眾生。在弘法利生期中,你自己可以歷事練心,一方面也是在積功累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