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14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3 頁)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陀說,我們修學聖道猶如牛揹負重物,這牛是指修行者,他內心揹負著戒定慧的重物,戒定慧對我們來說是生疏的境界,我們要不斷的串習修學,因此對我們來說是個負擔。行深泥中,是指修行戒定慧時,煩惱汙泥會障礙我們,這時自己不應該左右顧視,因為修習戒定慧已不容易,除了要有自己的行力,還要調伏心中的煩惱,所以對外在環境的順逆,無論是恭敬供養的誘惑,或他人毀謗的刺激,都不要管他,等到已離開汙泥,你才能休息。
一個出家人,觀察內心的情慾是比汙泥還深厚,因情慾是無始劫來所熏習,非常厚重,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精神體力去管外在的環境,應該一心一意,專心修學內心的聖道,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這一章是勸勉我們精進用功修習聖道。
第四十二章達事如幻
前面的四十一章都是因地的修學,這一章是果地的功德。佛陀以他的智慧眼,觀察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皆如夢如幻,這說明佛陀有法空觀,故得大自在。這一段經文說明了修學佛法能成就以下的功德: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這一段經文說明佛陀事事無礙的法界。佛陀的無礙境界,可從世間法與佛法的自在兩方面來說,先看世間法的自在。
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佛陀以他的大智慧,觀察世間王侯將相的富貴地位,猶如門縫灰塵般的微小,灰塵隨風飄蕩,所以王侯將相也是無常無我,善業力還在時,自己是王侯將相,得到別人的尊敬,但這不是常住的,等到善業結束,地位也隨之消失,因此世間的榮華富貴猶如空中的灰塵,不是安穩常住的。以上是佛陀對三界果報的總觀,以下說明佛陀的自在。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佛陀見美玉珍寶與瓦礫並無差別,它們只是遮風擋雨的材料而已,這是說明佛陀對美醜的無障礙。
阿羅漢也是無障礙,不過阿羅漢的無障礙與佛陀的無障礙不同,阿羅漢面對一切境界時,主要是修無我觀,或說是我空觀,他觀察快樂莊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