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集《靈峰宗論導讀》(第2/4 頁)
甲二、正文
正文分五科: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三、持戒篇第三,乙四、止觀篇第四,乙五、淨土篇第五。
乙一、發心篇第一:是告訴我們如何地來確立我們修行的目標,說明發心的重要性乃至於如何地真正發心,這是第一個,目標的確認。
乙二、正見篇第二:有了目標以後是不夠的,應該進一步——修學正見,就是明白生命染淨的緣起,對於整個生命的真實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第二個正見篇。
乙三、持戒篇第三:有這個正見以後應該要付諸身、口、意的實踐,就是修行。修行開出來是三科。持戒,持戒篇主要是對治身、口的罪業,由持戒的因緣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是對治身、口的罪業。止觀和淨土這兩篇可以說是對治意業的煩惱,可以說是“自淨其意”。
乙四、止觀篇第四:不過,止觀是偏重在聖道門,
乙五、淨土篇第五:淨土是偏重在淨土門。
這就是發心、正見、修行這三個大科。這三個大科我們過去在講《佛法概要》也講過了,不過呢,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修行跟前面的《佛法概要》還不完全一樣。前面的《佛法概要》可以說是大小乘藏通別圓四教並談;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持戒、止觀、淨土完全是蕅祖的以一種天台圓教的思想,以一個圓滿的思想來開顯發心、正見乃至於如何地持戒、修止觀跟淨土,蕅益大師是把這五科認為是密不可分的,當這五科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呢,它是一種同時具足的操作。
比如說,持戒跟止觀是分不開的,持戒跟唸佛也是分不開的,它完全是以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這種華嚴經的境界,以一種圓教的根本思想來發展修行的內涵。所以,根據這種法門來操作,功德自然是更圓滿,使令我們成就大乘的圓頓種性。
所以,我們在講《靈峰宗論》的這五科,完全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枝枝葉葉的權教法門完全不提,完全講蕅益大師他的內心的真實本懷、圓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這個地方跟《佛法概要》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以蕅益大師的思想來發明這五科的內涵。
甲三、結勸(結示勸修)
看甲三、結勸。結勸分兩科,乙一、結示法要,我們最後以一篇蕅祖的論文來總結前面的內容;最後乙二、舉頌勸修,我們舉出兩篇蕅益大師的偈頌來跟大家互相勉勵。這個就是我們研究《靈峰宗論》,我們就分成這麼一個大科的情況。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一科,
甲一、前言
前言的第一科,
乙一、解釋論題——靈峰宗論
我們解釋本論的標題靈峰宗論。靈峰宗論我們分成兩科,先別釋,再合釋,先把它分開來,把靈峰和宗論分開來,然後再把它合起來。先看
一、別釋——靈峰:
“靈峰”,地名,位於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上,介於桃園嶺及秦亭山間,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遊跡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靈峰是一個山的名稱,是一個地方的名稱,是一個山,山名。它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之上,介於桃園嶺跟秦亭山這兩個山的中間,有一個叫靈峰山,就是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的名稱。為什麼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呢?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遊跡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靈峰山上面有靈峰寺,寺外面的環境呢——竹木清幽,山石林立——山的前面種了很多的竹子,看起來清淨幽雅。不但是有竹子,還有各式各樣的大石頭,就像樹木一樣,石頭林立。因為這個山非常偏遠,一般的遊客很少能夠到達。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年譜,會感覺到蕅益大師一生當中,他老人家二十四歲出家,五十七歲往生,時間也不是很多,三十幾年的時間,這一生當中,他老人家可以說是一心行道。不是閉關修行,就是寫作、弘揚佛法…除了著作,就是精進修行。對於塵世間的事情,他很少過問;不收徒弟,也不做方丈。他願意住在這種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遊跡所罕及的寂靜處,看得出來他是歡喜修行。大師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住在靈峰寺,乃至晚年,蕅祖在五十五歲的後半年到五十七歲往生這兩年多,也都一直住在靈峰寺沒有下來。晚年居在此方,所以為了紀念他的關係,就以這個寺或者山的名稱來紀念他。
我們中國佛教經常以一種尊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