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4集《靈峰宗論導讀》(第2/4 頁)
惡、邪正,他提出兩個事情來加以對比、來加以做說明。基本上,這個體裁我們分成這兩大類,一個是直接的陳述,一個是一種比較考量的方式。
第一部分、直接陳述
直接陳述當中有三個體裁,一個說,一個文,第三個解。
一、說就是談述,一種很簡要的談述。比如說,蕅祖在“說”當中他提出了“唸佛三昧說”,他把唸佛的因地的方法,唸佛、怎麼去唸佛呢?還有他果地的相貌,他成就三昧以後他內心的意境是什麼,他念佛三昧的因相、果相他表達出來,這是“說”。
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蕅益大師在“說”當中,在第四卷有一個“說”,叫“孝道說”。大家對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但是什麼是孝?我們也是含糊籠統、搞不清楚。蕅益大師就對這個孝、孝道這件事情,他就把它詳細地說明,什麼是孝道。在這個“孝道說”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兩類,一個是世間的孝道,一個是出世間的孝道。世間的孝道就是世間人的孝,分成三個品類,一個是小孝,大小的小,一個是中孝,一個是大孝。
什麼是小孝呢?就是我們身為一個世間人我們怎麼達到小孝的標準呢?——承歡膝下,四事供養。你整天跟父母在一起,承歡膝下,幹什麼呢?四事供養,父母親需要什麼,你馬上供應父母親什麼。他需要飲食,你給他飲食;他需要各式各樣的裝置,你提供給他各式各樣的裝置享受,這樣子可以說是孝,但這樣是小孝。你滿足他一生的安樂,色身的安樂,承歡膝下、事四供養,謂之小孝。
那什麼是中孝呢?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你自己能夠克己復禮,把自己的行為做好,得到別人的讚歎,那麼這個時候呢,父母親以你為榮,這個是中孝,這個是從色身的受用變成內心的光耀。立身行道、不辱所生,謂之中孝。那什麼是大孝呢?喻親以道,永脫輪迴——你能夠告訴父母親明白道理,使令他能夠永遠地解脫生死、得到究竟的安樂。喻親,喻者就是曉喻,喻親——把這個道告訴你的父母親。喻親以道、永脫輪迴,謂之大孝。但這樣都屬於世間的孝。蕅益大師說,世間人應該所為的是這三種孝。
蕅益大師對出家人呢,他講,出家人也要盡孝,盡出世間的孝。孝順誰呢?孝順佛法僧三寶,三寶是你的皈依處,我們是依仗三寶而生。那麼我們對三寶的皈依境呢也有三種孝,小、中、大三種孝。什麼是小孝呢?供養三寶,興崇佛寺——你出家以後呢盡心盡力地供養三寶,你有錢,把錢拿出來去莊嚴佛殿、去供養出家人或者做一些佛教事業。供養三寶,興崇佛寺,這是第一個,謂之小孝。
第二個、中孝——脫離生死,趨向涅槃。你雖然不能夠去供養三寶,也不能做一些佛事、興崇佛寺,但是你好好地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脫離生死、趨向涅槃,自己得到解脫,以此做後世修行的榜樣,誒,這個叫中孝。前面只是一個有為的福報,這個是達到內心的功德。
那麼什麼是大孝呢?發菩提心、弘法利生,謂之大孝。你真實地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依止菩提心來弘護正法、開人智慧,使令佛法因為你的努力,普遍的讓眾生得到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利益,這樣子,你對三寶是盡大孝。
那麼蕅益大師就是“說”——談述某一個主題,來說明它的內涵,叫作“說”。
二、文:這個文就是一個篇章,比如說戒殺生文。
前面的“說”在體裁上,不管文字還是它的章法,比較沒那麼嚴謹;這個“文”就比較嚴謹、比較考究。你看蕅益大師講這個“文”的時候啊,他的脈絡、條理就比較嚴謹一點。“說”有時候也沒有什麼前言,就直接講它的內涵;這個“文”它一定有一個前言,然後講正宗、最後再流通,所以這個“文”在章法上就比較嚴謹一點。
三、解:這個解就是一個詮釋、詮註,對某一個觀念的詮釋。
比如致知格物解,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推及自己的知識。不過蕅益大師對於格物致知那是用天台的思想、一心三觀的思想開展這個“格物致知”,那講得更深刻了。蕅祖是開悟的人,當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如果諸位想看一看怎麼用一心三觀解釋格物致知,你可以去讀一讀,那講得是精彩,講得頭頭是道。
那麼這個是說、文、解這三個體裁。
第二部分、比較考量
再看下面另外一個是比較考量的。
一、論——陳述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