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10集《靈峰宗論導讀》(第4/4 頁)
二、心法:的一個特色就是它有明瞭性,有明瞭性開展出來有四個功能:
(一)受,它有一個領納的功能,我們內心跟境界一接觸,它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或者不苦不樂的感受,那個領納的功能叫作受。
(二)想,前面的受是不帶名言,就像這個鏡子把這個相貌現出來,到想的時候就安立種種名言,它能夠對所感受的境界去做種種的分別——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東西,這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它有名言來形容這個受。
(三)行,這個行就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開始在這個所產生的名言的境界裡面造善、造惡。
(四)識,前面的受想行是一個心所有法,這個識就是一個了別的心王。
我們對於五蘊的執著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即蘊即我:就是五蘊的本身就是我。我們如果說今生當中就是很平凡地這樣過一輩子,什麼佛法都沒有學習,我們很可能會認為色蘊就是我,就是這個老病死的臭皮囊就是我,我從小到大、我老了、我病了、我死掉了,就是我一切生命的功能是由這個色法所發動的。我的了別性,為什麼你這個人很聰明呢?因為你腦細胞,你這個腦細胞的因緣創造了明瞭識。所以這個色法一死掉,這整個心識就斷滅掉了。所以執著色法是我,很容易生斷滅見,人死如燈滅,當然這個心是很粗糙的。
有一點哲學觀念的人,有一點能夠迴光返照的人,他就會認為這個色身是老病死,“受”是我。為什麼會是我呢?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有快樂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那個能夠感受的就是“我”,我受用果報;或者說是“想”是“我”,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能夠起種種的想法,起種種的名言;或者說是“行”是“我”,我能夠造種種的業,造善造惡;或者說“識”是“我”。這個執著識蘊是“我”的這個不是普通人,多少有點禪定,因為這個識的本身啊,這個識是心王,很微細很微細的了別心。
總之就是“即蘊即我”,就著五蘊的本身執著,它是常一主宰的“我”——或者色是“我”,或者受想行識是“我”。這樣子的“我”,我們容易理解,因為這個是變化的。因為你小時候的色受想行識跟長大不一樣,你沒有學佛之前,你想想看,你沒有學佛之前你的感受,痛苦的多,躁動的心痛苦的受多;你現在學佛以後,你那一念明瞭的心,那個受,快樂的受多,這個可就變化了。所以說,我們很快的能夠理解五蘊是變化的,那跟這個“我”的定義是違背的。
第二個、離蘊即我: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就好像說我們今天住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破壞了,我不要了,換一個房子,房子是有變化,那個能住的那個人,那個“我”是不變化的。所以這個生命是變化的,那個不生不滅的神我是不能變化的。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的,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完全一樣。
佛弟子就問,請你說出“我”的相貌是什麼?外道講不出來,因為你講出一個法,就不離開色受想行識,因為佛陀說生命的本質只有五蘊——色受想行識,佛陀沒有說色受想行識我,沒有說“我”。所以說,外道講不出離蘊即我那個“我”的相貌出來,是他自己捏造出來的。這樣子就是修我空觀,修無我觀。
唯識學是從兩個方向來,第一破即蘊即我,第二個破離蘊即我。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把“我”的相貌先作一個定義:什麼是“我”?“我”是一個常一主宰,它要恆常住,它經常要存在;第二個不變異,它的每一個剎那的存在不能有變化,前一剎那的我要跟下一剎那的我要一樣;第三個它有主宰性,它對你的生命體有主宰性,我現在要到天上去,我現在來到人間,我的生命不隨業力而變化,我自己決定的,我自己能夠決定我生命的性質,有主宰性。那麼這樣子才是一個“我”,但是我們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找不出一個這樣相貌的東西出來。所以說,有一個“我”的思想是顛倒的,這是不合乎生命真相的。
生命就是恆轉如瀑流,是一個不斷的、相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