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14集《靈峰宗論導讀》(第2/4 頁)
系,你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大功德,當然你這個功德的因緣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生禪及天道,福樂好名稱”,但是你今生當中也會有花報。所以你看持戒的人,他的身相也不太一樣。
大概五年前有三個小沙彌來到我們佛學院讀書,其中兩個還俗了,他們三個沙彌,當然小孩子玩來玩去的,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看他在三寶中住,他的身相就特別的莊嚴。後來兩個人還俗以後,他們還俗以後都來見我,那就差很多了,身相的那種光明就一幅很憔悴的樣子就現出來了。他們還俗以後來找我,跟以前出家時那個樣子就差很多。
我在想,他出家的時候也不是很用功,但是他就是持戒,他就是老老實實地奉持如來的戒法,就是這樣子而已,就不可思議。他還俗以後,他也不過午不食、殺盜淫妄的戒都不守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時候功德就消失掉了,很明顯的,非常明顯。所以我那個時候感到,今生五衣身,三生有幸,在三寶當中的確是不可思議。我們一天到晚在三寶裡面,我也不覺得怎麼樣,但是你要看到一個人他本來出家再還俗,那你看得非常明顯。內心當中有戒法攝持跟沒有戒法攝持,那個威德差很多。所以說就算我們今天沒有修我空觀,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起碼“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戒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這個種種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這不是上帝送給你的:
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
前面的五乘的差別的功德,都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持戒所引生的。這個是由一開出五乘。那我們再把它作一個會歸: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就著他一個暫時的功德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究竟來說,他遲早要成佛的。
這個思想,在我們北傳佛教很重視這個問題。諸位以後研究戒體就知道,法體形象。我們中國的佛教不管你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戒、比丘戒,它本質是聲聞戒,但是在北傳佛教中要求你緣境發心,就是你要普遍地緣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起三種誓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就是這個戒體。
什麼叫戒體?
你這念心跟境界一接觸,你就生起三種作意,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作意,其實這個就是菩提心。那麼依止這樣的菩提心的攝持,會使令你受持所有的戒法都是趨向於佛道。雖然你可能會因為暫時持比丘戒、沙彌戒的功德先生到天上去,但是那個乘的力量都還在的,因為你當初在因地的時候,是:以菩提心為戒體。這個地方在人天的過程先度過,他那個力量還會在,他還會不斷地引導你再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持戒的力量,“近果說差別”,就是就著一個暫時的因緣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就著一個究竟的會歸處來說,他也是趨向於一佛乘的,還是趨向於成佛的。這是道宣律祖根據法華涅槃的思想來融通這一切的戒法,這等於是開權顯實。
總結:
如是勝妙法,願為我昭明,
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等於是請□□。那麼他把這個戒法的功德讚歎以後,“如是勝妙法”,這種微妙殊勝的法門希望眾多的善知識能夠為我們生死的眾生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幹什麼呢?“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來救度這些在生死流轉當中完全沒有依靠的眾生。
我們講: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慢慢地從佛法的觀察我們會知道,世間的珍寶是帶不走的,世間的美好的名聲也帶不走,那麼無量無邊的因緣都帶不走;我們剛開始會知道——我們從今生死掉以後,真正帶得走的是善業。所以我們剛開始: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善業的力量,就是持戒的力量。剛開始就是依止這個持戒的力量作依靠。你憑什麼說你能夠離苦得樂?憑什麼講出這句話,你敢說你能夠離苦得樂?你能夠說的就是持戒的力量,離苦得樂。仰仗善業的力量,使令我們能夠通往人天、二乘跟佛道。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靠這個力量。
在《在家備覽》中說,持戒跟一般的善法還不完全一樣。
一般的善法,佛陀沒有出世也能夠有一般的善法,這個人也修十善業。這個戒法,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只有佛陀出世才說的,沒有佛出世就沒有戒法。因為只有佛陀那種無量無邊的正遍知的智慧,一念心知一切法,他能夠通達緣起,他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能夠抉擇出一條戒法出來。等覺菩薩沒有資格制戒,因為他內心當中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