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15集《靈峰宗論導讀》(第4/4 頁)
難免三塗苦輪。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方能保任解脫,名波羅提木叉;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能速到清涼池哉?
前面兩篇的論文主要是說明持戒的功德,這以下是說明持戒的方法。我們先看第一段:
二死大海,戒為舟楫。
“二死”指的是分段生死跟變異生死,兩種生死。這兩種生死是深廣無涯,猶如大海,那麼這應該怎麼辦呢,“戒為舟楫”——以戒為舟,這個舟就是船,這個楫就是船上的槳,透過這個槳的划動,使令這個船前進,換句話說,在生死大海當中,戒是我們的依靠。我們透過持戒的行為能夠趨向於涅槃的彼岸,這是讚歎戒的功德。戒的方法這以下說明:
欲受戒品,尤以發菩提心為本,蓋菩提心正出世戒體,大小律儀則菩提心之相也。
關於“欲受戒體,尤以發菩提心為本”,我們看《附表第十一》,講到戒體的觀念。
《附表第十一》——圓教宗之戒體。
持戒基本上是兩個部分,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戒體當然指的是菩提心;從持戒的這些威儀,這個是戒行,菩提心所發動的一個作用。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戒體。我們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釋名,第二個述意,第三個功益。
一、釋名
《資持》雲:納法成業名體。
先解釋它的名稱:《資持》雲:“納法成業名體。”這是道宣律祖的一個扼要的解釋。什麼是戒體呢?“納法”。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領納戒法,這個戒法當然是一個聖法,聖道之法。我們這一念心去領納聖法,在我們的心中成就一種業性。這個“業”就是造作,這個造作就是說在內心當中有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業性,叫戒體。
這個觀念我們解釋一下:
戒法是佛陀制定的一個聖法,但是它是無情物,它本身沒有造作的功能,一定是經過我們去領納在心中以後才能夠從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性去發動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所以他一定要去“納”,關鍵這個戒體就是在這個領納。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現在有一個美好的食物,但是這個食物再怎麼美好,我們一定要把它吃下去以後轉成一種營養才能夠去滋養我們的色身,如果我們不去吃這個食物,這個食物不能發動這種滋養色身的功能,一定要你去吃它。這個戒法亦復如是,雖然它有引導我們趨向聖道的力量,但是你一定要去領納戒法。“納法成業”,變成一種造作的業性,這個才能叫戒體。這是一個簡單的解釋。
怎麼去領納呢?這以下《事鈔》,靈芝律祖把道宣律祖的觀念開展出來,怎麼樣去領納戒法而成為一個戒體呢?我們看靈芝律師的說明:
二、述義
《事鈔》雲:“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已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一段我們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