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部分(第3/4 頁)
制敵?舞陽侯將匈奴騎兵說得這般厲害,是否誇大其詞?”
“韓將軍從馬邑來,你以為舞陽侯之言是否屬實?”劉邦聽了呂澤之言,將目光轉向韓淮楚。
“舞陽侯之言乃實情也。匈奴騎兵之戰力可與昔日西楚鐵騎相比。以三十萬軍馬抗敵只是保留數字。”韓淮楚說道。
劉邦長嘆一聲:“我大漢立國以來,內憂外患國庫空空。三十萬大軍遠赴雁門,如何能辦到?”
“若是三十萬軍馬徵調不了,為臣請陛下啟用一人隨軍同往,十萬軍馬也去得。”樊噲看劉邦嘆氣,說了這麼一句。
“愛卿要保奏何人,該不是淮陰侯吧?”劉邦臉色立變。
在劉邦御駕親征滅燕之前,群臣紛紛勸說他不要親往,只派一個大將去就行了。劉邦認為朝中大將難是那臧荼敵手,定要親自統兵。那老大粗樊噲就傻兮兮保奏被軟禁的淮陰侯韓信掛帥出征,也被那劉邦一票否決。現在樊噲又要保奏一人去抗擊匈奴,劉邦一猜就知道他說的是誰。
“為臣不是保奏淮陰侯掛帥,而是用他做軍師也。”樊噲看劉邦貌似生氣,解釋道。
“軍中將士皆敬服韓侯,他若隨愛卿出征,如何甘心做一幕僚屈居愛卿之下。若是他到了雁門,暗中與匈奴勾結,或是逃往漠北,將是大患也。”劉邦搖頭道。
“聽劉邦這口氣,對那韓信是處處提防,壓根就不讓他有機會與軍隊接觸。”韓淮楚心想。
“這又不行,那又不行!救兵如救火,陛下難道眼睜睜看著馬邑被圍,箭盡糧絕麼?”樊噲大聲呼道。
有困難,找子房,劉邦還是那一招。
“今日暫時罷朝,待朕上驪山問過留侯,看她有何主意。”劉邦對群臣說道。
“原來良妹在驪山之上。她好好的朝廷大官不做,為何要去驪山?”韓淮楚聽得詫異。
劉邦正要散朝,就聽殿外一人奏道:“留侯張良到!”
韓淮楚眼光轉向那宣室殿門口,心中就是一沉。
那伊人張良變得好瘦!比她羈困在楚都彭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時還瘦!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枯槁。
容顏的憔悴只因心病起。看她那昔日一雙明慧的眼睛變得神彩全無,彷彿世間再無她精神寄託之處,心灰意冷故而枯井無波。
“是什麼原因讓良妹變得如此憔悴?”韓淮楚一雙眼直勾勾盯著闊別已久的老情人,又愛又憐。
劉邦從龍椅上立了起來:“子房先生身體欠和,在驪山療養,今日何故來朝?”
“聽侍女雲匈奴犯境馬邑有危,為臣怎能不來為陛下分憂。”張良說道。
“原來良妹是在驪山療養。唯一能讓她心中起一點波瀾的,就是那韓國的存亡。”韓淮楚恍然大悟。
“來人,為子房先生抬一張椅子。”劉邦呼道。
立馬就有黃門抬了張椅子。張良就在劉邦座前坐下。
“先生可知匈奴十萬鐵騎犯境,舞陽侯聲稱需要三十萬軍馬才能克敵。我大漢立國不久剛剛經歷兩場大戰,如何能湊齊三十萬軍馬?先生可有高見?”劉邦謙虛地問道。
“請蕭丞相速停未央宮修建,準備三十萬斛軍糧。”張良看著蕭何道。
“是是,本相這就去籌措。”蕭何很恭謹地說道。
“請絳侯從兵器庫調集十萬支箭。”張良又看向周勃。
“先生吩咐,周某一定辦到。”周勃忙不迭道。
“潁陰侯,昔日淮陰侯為攻打彭城準備的六十駕炮車,如今何在?”張良又問灌嬰。
“那六十駕炮車,京中兵器庫中只有十駕,其餘皆分給各路軍中去了。”灌嬰回答。
“十駕炮車足矣,路途之上還可召集。不知那御者,車左車右還在乎?”張良又問。
“這六十駕炮車人隨車走,皆未解散。”灌嬰答道。
“很好,請陛下出兵五萬,以炮車之力殺出一條血路,送三十萬斛軍糧,十萬支利箭到馬邑城中。韓王修築馬邑久矣,城池堅固。只要有糧有車,堅守半年不在話下。等到冬日一至,匈奴必然退兵,馬邑之圍自解。”張良對劉邦說道。
“先生真乃我大漢之棟樑也。”劉邦喜形於色,讚道。
“為臣今日起了個早床,下山來一路顛簸,身體難支,這便回山去也。”張良從椅上坐起,拱手告別。
“朕送先生的何首烏何曾服完?改明日再送些上山給先生。”劉邦看著張良的背影道。
“藥再名貴,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