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要考到的書籍。
“那我就跟你講講《天心論》吧,天心論為梵子所著,他和董仲舒一樣,都是儒家天人學派的代表人,講究天人感應,以人心體悟天心…………”荀寬緩緩講述著。
第128章 聖人
“那我就跟你講講《天心論》吧,天心論為梵子所著,他和董仲舒一樣,都是儒家天人學派的代表人,講究天人感應,以人心體悟天心…………”荀寬緩緩講述著。
天心論闡述了三個概念,即天心,我心和民心,然後透過三者之間的關係,闡述為修身之道,為人之道,治國之道,非常深奧、玄妙,主旨就是兩句話,民心即天心,天心即我心。
江凡聽得津津有味,他甚至發現,這個《天心論》並不僅僅是一本儒家經典,甚至是一種高深的修煉之道,透過修煉我心,體悟民心,從而上應天心,做到天人合一境界。
透過天心論,江凡對他所達到的天人之境有了更多的感悟,為什麼儒家講究修身齊家平天下?其實這就是一個修煉我心,體悟民心,從而達到我心即天心的至高境界的手段。
且,江凡也算是真正弄明白了為什麼祭祀如此重要,排在國家大事的第一位。
祭祀,其作用就在於聚集民心,轉化為天心,從而得到天地認可,按照天心論的理論,君權天授,只要得到了天地的認可,才是名正言順,不然聖旨的開頭怎麼就是:奉天承運呢。
而祭祀,就是為了能夠奉天承運。
“老師,您是否達到了天人之境?”江凡好奇問道。
荀寬搖搖頭,嘆道:“天人之境,那是那麼容易達到的。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之境,那是以我心代替天心的境界,至高無上。諸子百家,其實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在我儒家稱著天人之境,其實還有一個廣泛運用的名字,那就是聖境。”
“聖境?聖人之境?”江凡心中一跳,忙問道。
“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就是天人之境,沒有感情,沒有喜惡,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冰冷到極致的理智。聖人為什麼強大,因為他們已經把己心化為了天心,太上忘情,而這種境界有隻有聖人才能達到,所以有成為聖境。”
“老師,這種沒有冰冷的理智,似乎太絕情了吧,為什麼所有人都那麼推崇?儒家不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麼,這個與天人之境似乎很矛盾。而且,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擁有七情六慾,如果太上忘情,就算能夠與天地同壽,那有何一塊頑石有什麼區別。”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不仁,才是他大仁所在,他一種平等的目光,對待萬事萬物,不偏不倚,滋養萬物,撫育眾生。至於你說的人的本質就是因為擁有七情六慾,但是你卻不知道聖人的奧妙,聖人可以太上忘情,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是太上忘情,不然他們又何必傳下道統,教化蒼生呢。”
“老師的意思是,聖人可以進入太上忘情的狀態,但也可以不進入,而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江凡明白過來了,這就像他一樣,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進入天人之境。
荀寬點點頭,道:“聖人之事,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自今古起始,到如今已經有百萬年,可是整個玄黃大陸卻無一人成聖,雖然武道不斷昌盛,但是聖人卻早已經成為了傳說。”
(荒古,太古,元古,遠古,上古,中古,今古。玄黃大陸主要歷史時期。)
“為什麼?既然武道不斷昌盛,那麼聖人應該層出不窮才是?”江凡疑惑。
“這其中就要牽扯到氣運了,氣運其實可以分為天運,地運和人運。人每一次晉升,其實都會消耗一部分天地運,而對於聖人來說,他們晉升所需要的氣運實在是太過浩大,而如今,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玄黃大陸根本無法提供如此多的氣運,自然的,就算能夠晉升為聖也無法成聖。”
江凡也沒有再問下去,就如荀寬所說,聖人離他太遙遠了,百萬年來都無一成聖,估計今後也無人能夠跨越成聖,於是轉而問道:“那天人之境普通人可以達到麼?”
江凡問出了最想問的問題,既然天人之境只有聖人可以達到,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達到呢?
難道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
“聖境,是聖人的境界,是普通人禁域,一兆(萬億)人之中,也不見得能夠出現一個,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聖境又稱聖禁。不過凡是能夠達到聖禁的人,無一不是萬中無一的絕世天才,任何天才面對上聖禁的人,都是一個普通的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