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4 頁)
每刻都有宇宙在其中生而又滅,滅而又生,又像是能穿過無盡的歲月,從過去的上古投來目光,洞悉這個世界。
“真是神奇啊,這荀子像竟然可以自主的聚斂浩然正氣,常年日久之下,這幅畫豈不是可以演化成一件法器。”
江凡震驚道,在書畫中蘊含浩然正氣不難,像荀寬就能做到,但那蘊藏的浩然正氣是荀寬直接賦予的,量就那麼多,不會變動,就是個死物。
而這幅荀子像卻是一副活圖,這畫像本身竟然可以不斷從周圍吸取浩然正氣藏於畫像之中,然後透過浩然正氣慢慢的改變畫紙的材質,使得這幅話真正的進化成一件強大的法器。
荀寬扶須微笑,顯然他很滿意他的傑作,道:“凡兒,你卻是不知道何為聖啊!聖者,至高至大至善也。聖人已經達到了這個世界的至高境界,天地認同,與聖人有關的天地都會感應。就像這幅畫,為師為其點睛後,賦其真神,形神皆俱,應該天地有感,使其浩然正氣繚繞,醞釀其中。如今這幅已經脫離凡畫的層次,時間越久,畫中浩然正氣越來越多,逐步向法器轉化。”
對於聖人,江凡多少有點了解,天地間最強大的人,戰力無雙,可以捉星拿月,改天換地,除非壽元耗盡,幾乎就是不死之身,是億萬武者的最高追求,但是聖人之境無比艱難,東勝神州,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沒有出過聖人。
荀寬繼續說道:“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浩然正氣為天地間至大至剛之氣,卻完全不同其他元氣,其他元氣,都可以透過肉身或精神力來接引入體,可浩然正氣卻不行,必須要用意。為師讀書八十年,期間更是用三十年的時間來梳理天下,就是來培養這種意。”
“意?”江凡道。
荀寬點頭道:“不錯,意!意,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意,從何來?一是生命感悟,這人人都會有,可是人之一生短暫,並非人人皆是聖賢,這些感悟是否為至理,是否符合人道等,所以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獲得足夠‘意’,自然無法養出浩然正氣。
第二便是體悟先賢聖人的感悟,先賢皆都已把自己的感悟寫成經典傳承下來,所以後人只要認真研讀經典,踏著這先賢的足跡前進即可。可笑我們這些後人,拋棄經典而苦練武道,實在是捨本逐末,可悲可嘆。
道家追求天道,儒家追求人道,無分高低,兩者皆是大道,這裡的‘道’並不一定是道家所說的‘道’,朱熹聖人曰‘理’,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同一個詞義,為宇宙的根本。”
江凡恍然,突然問道:“恩師不習武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麼?”
按荀寬所說,武只是小道,是術,而研讀書中的道理,才算大道,是根本。這樣一來就很好的解釋,為什麼荀寬沒有半點武功。
“不錯。習武乃是小道,讀書才是大道,只是大道讓我明白了宇宙之理,但是我的身體卻日漸衰竭,已經到了不得不習武的時間了。”
荀寬點頭道,大道雖然重要,但是也需要時間去參悟,如今荀寬年紀已經大了,如果不修煉武功以來增加壽命,可能就是大道未能尋到便就化為一堆枯骨了。
江凡震驚了,原來荀寬不練武,一來是覺得練武是小道,不屑於修煉,二來則是全心參悟大道,不為練武而分神。
七八十年的積累,一朝練武,那絕對是儒火山噴發式的增長,因為荀寬的境界早已經不知道有多高,這就像是一個自學長才的達到博士水平的人,卻從來沒有進入過學校,因此連小學學歷都沒有,但是如果他想要獲得學歷,直接可以從幼兒園一路考到博士,別人花費二三十年的讀書時間才能獲得博士學位,他甚至兩三天就能獲得。
看出了江凡的震驚,荀寬搖頭道:“我的資質還是不夠啊,上古聖人都是立地成聖,我離他們的境界實在差的十萬八千里,實在是沒有什麼好震驚的。”
“立地成聖!”江凡這下可真是震驚了,武道修煉,從煉體七境,煉氣四境,再到天台七境,魂境三境,金丹四境,元神第五層,才是聖人。
直接跨越了三十個境界,以凡人之軀成就聖人之尊,這簡直就是神話。
“儒家聖人過百,典籍無數,其中有一本書籍乃是必讀的書籍,名為《天心論》,這本書你是否看過?”荀寬道。
江凡搖搖頭,他當初讀書完全是奔著科舉取得,所以讀的書多少科舉中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