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正氣的方法。
“那人是江凡,他莫不是得了失心瘋,竟然在這樣的場合大笑,實在是太失禮了。”
很快就有人認出了江凡,雖然江凡很少出門,但是在東郊圍場時,當初在場的權貴子弟不少,其中很多人都來了,甚至連其他皇子也全部來了。
“聽說他才學出眾,濱州府鄉試第一名,策論更是驚動了陛下,沒有想到他也來了。只是他如此大笑,恐怕就算天賦再高,估計也不可能被荀師看上。”有人幸災樂禍的說道。
第122章 儒道真義
很多人紛紛輕笑,要知道荀寬可是非常在意禮的,江凡如此失禮,就算江凡學問再好,也不可能會被荀寬看中。
當然也有為江凡可惜的,比如江語歸和沈雁兒,她們對江凡可是充滿了信心,可是被江凡自己一鬧,估計是徹底沒戲了。
然而荀寬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們大驚失色,他說道:“我看你笑的如此暢快,想必有了超凡的感悟,那就請你說出你的理解吧,如果你能夠讓我滿意,我就收你為弟子。”
荀寬最後一句話,讓所有人沸騰了,接著是**裸嫉妒的目光,當然,其中還有怨毒。
江凡平息著愉悅的心情,站起身來,躬身施禮後,說道:“學生愚見,還請老師指點。儒,由一個人字,和需字組成,直意為人之所需,人所需便是為人之理,一個儒便是直接道出了儒家本質……人道。
孔子曰仁,仁’,一個‘人’字,和個‘二’字組成,意為兩個人,人與人之間。人之間相處之理便為‘仁’;後來孟子取‘義’,荀子曰‘禮’,都是為人之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教人順應天道;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教人克己求知;王陽明的‘致良知’,教人以心為知。皆是在闡述為人之理…………………”
儒學在古代華夏就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工具,紮根於人群之中,是人道,而不是道家追求虛無的天道,也不是佛家追求的西天極樂世界。
這個世界百家爭鳴,武道盛行,儒家雖然也追求無上天道,但卻同樣紮根於人群,透過人道來追求天道,因為在儒家思想中,天心即民心,得到了民心,自然就得到了天心,因此儒家才有修身齊家平天下之說。
儒家禮法,更是風行整個大陸,並作為一種統治秩序,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確定整個社會有序的執行,甚至在很多時候很多國度,禮法比法律更加深入人心。
江凡滔滔不絕的講著,闡述儒家真義,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展現他龐大的知識面和思想深度,原本相互矛盾,多如繁星的儒學派系,卻在江凡口中被高度統一了起來,就像是一根枝幹,沿著枝幹,可以走出無數根樹枝。
原本臉色不善的學子們,也慢慢沉浸入江凡的演講中,認真思考著江凡的思想,就連荀寬這個絕世大儒,也目光大亮,不輕輕的點頭,臉上的笑容,毫不掩飾他內心的欣喜。整個廣場一片寂靜,只有江凡清朗有力的演講聲。
一講就是半個時辰,江凡感覺講得差不多了才停止下來,施禮道:“老師,學生講完了。”說完,便自顧盤膝而坐。
荀寬朗聲道:“很好,眾學子的言論,就你的思想最為深刻,明白了何為儒道。儒家流派千千萬,每派言論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果不能明白其中真義,那麼今生就只能在前人的創下的流派中掙扎,永遠無法突破前人的束縛。你小小年紀就能領悟到這一點,這就是你的悟性、資質超過同輩,可以成為我的弟子,繼承我的衣缽。”
江凡激動的跪在地上,大聲喊道:“弟子拜見恩師。”
荀寬的一番話,言下之意無疑是說江凡可以成為他的弟子,問江凡願不願意做他的弟子,這江凡自然萬分同意。
刷刷,江凡感覺到剎那間有無數羨慕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其中更夾雜著嫉妒,甚至恨。
“好了,諸位學子散去吧,你隨我來。”荀寬站起身來,走下高臺,江凡忙起身追隨而去。
“恩師!”江凡叫道。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就是十五年了,當初我見你的時候,你還是隻是剛好滿月的嬰兒,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
江凡一愣,他沒有想到荀寬開頭就跟他來了這一通話,不過很顯然,荀寬認出他了,只是不是說荀寬隱居十數年,幾乎不理事實麼?
雖然江凡自我覺得這段時間做了不少的大事,但是卻還沒有到驚動荀寬這層次人的地步。
或是看穿了江凡所想,荀寬繼續說道:“你的模樣和陛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