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4 頁)
胡楚元挺滿意的嗯了一聲。
中信社的經營方式非常獨特,每個省都有一個單獨的財政體系,總社位於上海,只是對分支備社擁有一定的持股權。
基本上,中信社的最低分支單位是縣一級的中信社分社,分社在備鎮入股投資聯營,各鎮再組建一個糧社、合作社。
通常來說,中信社剛開始人股的時候,持有的股份總是非常高的,慢慢隨著田地開發的水準、基礎設施的完善,資本就會逐步抽出離開,在備鎮的糧社僅保留一成左右的聯營股,甚至連一成都沒有。
發展幾年後,中信社就會重新集資,由備鎮糧社合資,中信社佔主要股份的基礎上一起興辦地方的糧食加工廠、米麵廠、榨油廠。
基本的邏輯是大家出資,中信社負責經營,年終統一分紅。
全國備省都有人在照抄中信社的模式,實際經營起來卻完全是兩回事,特別是在辦廠的問題上,很多商人基本就是借農戶的錢辦廠,廉價收購原料,不願意將股份讓出來給農戶。
晉商自己創辦的山西農信社規模雖然大,其實更加落後,完全就是地主鄉紳們自己合起來與中信社、其他小糧社抗衡。
說到底,中信社對胡家來說……這只是一個讓全國老百姓變富裕的工具,他們真正賺錢的地方是金融業和工商業。
這一點恰恰決定了別人很難和中信社抗爭。
胡楚元既然來了山西,他就不會輕易離開,而且就在山西巡撫衙門裡住了下來。
他說是來指導山西重工業發展的,山西富紳本來還挺激動,現在才知道,在胡楚元腦袋裡,要想發展重工業,首先得把富農經濟的政策推行到位。
總之是麻煩大了。
楊士鑲這段時間的手腕變得異常強硬,首先從太原府開始抓,限期一個月內,原有地契抵押如不結清……一概作廢。
這就逼迫太原府大大小小的地主富紳們將土地“賣”給原有持有地契的農戶,否則,他們一旦收回去,那就要交一筆重稅,更加不划算。
農戶如果買不起,那就將地契抵押到中信社、中信銀行和中國通商銀行,換取貸款將士地真正的“買”下來。
押田法宣告破產的大幕正式拉開,胡楚元一心想要建立的中農經濟、富農經濟、大農業經濟也終於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有了這個基礎,胡楚元才有心思搞工業。
他的思路很簡單,亞洲富國已經不考慮再增設新的大型集團,主要是由富國、長城、中鋼聯、中冶四大集團在山西投資,採取晉商集資的形式創辦神華公司,開發本地煤礦、鐵礦和發電廠。
現代、江南兩大集團和上海英華電氣公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計劃、需求介入山西開發。
政府要做的只是引導政策,限制投資規模,使得經濟保持在穩步發展的軌道上,同時在山西更大規模的扶持現代教育,為山西培養長遠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這裡面比較特別的是中鋼聯,也就是中國鋼鐵聯合生產總公司,它是中國最大的鋼鐵產生供應商,除了湖北大冶鋼鐵公司之外,它並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獨立鋼鐵公司,包括馬鞍山、上海寶淞、福州鋼鐵、萊蕪鋼鐵總廠……都是它和四大重工集團的合資企業。
山西大開發恰好給中鋼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中鋼聯在四大集團之外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
胡楚元說過,他不會虧待富國集團。
山西的發展空間就是他給富國集團提供的一個補償。
對於晉商,他也留了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集資創辦神華公司,因為不屬於亞洲富國系,亞洲富國肯定是不會給予技術支援,所以,這些技術扶持工作就只能由中國信託融資公司和工業部來承擔。
(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五章 戰爭與發展
沒有商人喜歡競爭對手,胡楚元是一個例外,他深信一點……競爭對雙方都是一件好事。
縱容整個亞洲富國系控制整個中國工業體系也不是一件好事,從長遠來看,胡楚元只會在四大集團中保留一家的股份。
在整個國際世界,他目前所持有的很多公司……在達到一定的市值後,他都會選擇套現離開。
生意……慢慢做吧。
胡楚元並不著急。
中國人理解市場經濟,總是將它理解成一個制度問題,一個體制問題,實際上,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也就是消費能力。
胡楚元這些天留在山西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