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同時強調“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對建設速度具有決定的作用。
④這個時候,根據戰爭年代的經驗,毛特別強調“政治掛帥”
,以政治
①同上,第494頁。
②《人民日報》1958年1月1日社論《乘風破浪》。
③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474頁。
④《人民日報》1958年6月21日社論《力爭高速度》。
277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172
思想決定、促進經濟技術:“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
從而批判了斯大林的“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
,強調政治決定一切,群眾決定一切。這樣,總路線就完全將客觀經濟規律擱置一邊。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短時間裡,“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狂飆驟起,雲海翻騰,浮誇風、瞎指揮、高指標迅速氾濫。各地農村爭相出現高產“衛星”
:徐水縣“小麥畝產12萬斤”
,“一棵白菜500斤”
;湖北麻城縣溪河鄉早稻畝產36956斤,等等。
1958年7月,中央農業部發布1958年夏收糧食作物生產公報,總產量達到1010億斤,比上年增長69%。《人民日報》就此事發表社論,說是“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穫”
;“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
①這篇社論的思想被歸納為兩句歌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還有著名的科學家也在6月份的《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加以論證,說人類對太陽光能的利用,只要達到若干分之一,甚至比這種神話數字更高的產量也是可以出現的。
毛是相信科學家的話的,他甚至一時產生了“糧食多了怎麼辦?”這樣一種新的憂慮。當時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隻讓13耕地種糧食,13種觀賞植物,叫做“大地園林化”
,1B3輪休,名為“少種高產多收”的“三三制”輪作制度。這個想法,寫入了1958年12月在武漢舉行的八屆六中全會檔案裡。有些地方迫不及待實驗,吃了大虧。
於是《人民日報》連
①《人民日報》1958年7月23日社論《今年夏季大豐收說明了什麼?
》
278
27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忙發社論,說這種耕作制度是將來定要實行的,在目前條件下還不要急於推行雲雲。
生產上追求高速度必然產生浮誇風,反過來,浮誇風又造成生產力極大提高的虛假現象。對各地統計的高指標,當時毛是很欣賞的。他認為,1958年如果能增加100億斤糧食,哪怕700億斤也好,整個地球就翻過來了。當時,感覺到這裡邊有問題的人還是不少的,只是反右派鬥爭剛剛過去,一些人已被打成了右派,剝奪了發言權;另一些人看到幾十萬因言獲罪的右派分子,都不寒而慄,幹部和知識分子個個噤若寒蟬,使這一切荒唐事都得以通行無阻。
當時報刊社論說,這場反右派鬥爭是“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為“大躍進”開闢了道路。這倒是確切地說明了這二者的關係。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們仍在“一邊倒”
,不能不學蘇聯。那時不僅工業,農業、文化教育各個方面都向蘇聯學習,這種“一邊倒”的學習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
1956年論“十大關係”之後,特別是“大躍進”運動開始以後,毛澤東就逐步構想中國社會主義的目標模式。毛決心獨闢蹊徑,尋找一條快速建設社會主義並且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道路。
在1957年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他說:“我們學習蘇聯,要包括研究它的錯誤。研究了它錯誤的那一方面,就可以少走彎路。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蘇聯走過的彎路避開,比蘇聯搞的速度更快一點,比蘇聯的質量更要好一點?
應當爭取這個可能。“
①為此,他想出來的不同於蘇聯的辦法之一,就是建立人民公社。
1958
①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473頁。
2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